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经常面临这样的尴尬:自己苦口婆心指出孩子的不良习惯和缺点,可孩子就是听不进去。于是,一些家长摸索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亲子协议”,在协议里写清父母和子女分别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亲子协议”保证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平等交流,将“单向教育”变为父母与子女互相承诺的“双向教育”。
小刚家的“亲子协议”
12岁的小刚与父母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难以调和。半年前,小刚与父母签订了“亲子合同”。父母承诺:吃饭时,不问小刚的分数;小刚不听话,父母不打人,要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不偷看小刚的日记;周末要带小刚上公园、博物馆等地方。小刚则承诺:出去玩耍和父母打招呼;经常和父母谈心,周一至周三承担洗碗的工作;自己叠被子、洗内衣和袜子。“合同”形成后,双方都签上了名字。
“合同”签订后,小刚像换了一个人,每过去一个月,小刚都要拿着“合同”对照,看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日子里进一步改正。“亲子合同”也使做父亲的改掉了打孩子的错误行为。
“协议教育”有时像“较劲协议”
12岁的佳佳上初一,可每天懒懒散散,学习很一般。父母批评教育、陪读全试过了,可成效不大。有一天,父母向他提出签个教育协议:1.佳佳要保证每天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2.各种考试成绩在70分以上;3.每天按时起床,晚饭后洗碗。父母承诺:1.孩子做作业出现问题时,父母不急躁,耐心讲解;2.在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下,每周允许玩两个小时电子游戏;3.父母给孩子每周20元零用钱;4.父亲改掉说话带“他妈的”以及经常喝酒的坏习惯。
协议签署之初,孩子、大人都有点兴奋,可短短一个月之后,双方都松懈了。佳佳毁约在先,他说:“我没学好,没关系,你按协议取消我打电子游戏、扣零用钱不就行了?”佳佳的父母骑虎难下——眼瞅着简单至极的作业,孩子愣是不会做,谁能不着急?打人的心都有了。如今这协议就像一纸空文,用佳佳他爸的话说:“还不如没签过呢。”
态度:真管用吗
小冬(12岁,上初一):听上去好像是平等一点,可真管用吗?我要签就一条:孩子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父母不得干涉我的隐私(包括电话、日记、信件、聚会)。如果我考上高中,父母得送给我一台高档电脑。
看来孩子大一点就有大一点的想法,“亲子协议”还得各家各户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要求不能太高,框框要明确,责任要分明,千万不要忘了督促孩子履约。同时,还要根据情况变化,不断修改约定的内容。
□刘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