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老汉抄写完的作文本堆满了柜子。 |
|
■见习记者 张贵坊 赵玉杰/文
记者 时艳/图
家住涧西的轴承厂退休职工邱文通今年已77岁了,耳不聋,眼不花。他有个“特别”的习惯:每天早上5点来钟就会早早起床,开始抄写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经典文献。邱老汉的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整整15年,光学生用的作文本就用了1300多本,摞起来比1米7多的邱老汉还要高很多。
原本找寄托 一写丢不下
邱文通解放前高中毕业,新中国成立后参过军,又当过几十年工人,上世纪80年代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
“自己原来每天忙得昏天黑地,可一退休,突然闲下来,心里总觉得闷得慌,觉得空虚。”邱老汉说。家里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又是教老人打麻将,又是给老人找爱好,可老人还是不快乐。1992年,随着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的临近,当时整个社会掀起了纪念毛泽东同志的热潮,邱老汉的家里人灵机一动,对邱老汉说,既然您在部队的时候就热爱书法,对毛主席又那么崇拜,还不如平时就把毛主席的语录啊、文选啊抄写一遍,既能练书法,又有了精神上的寄托。邱老汉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这样,他开始走上抄写经典文献的道路。
“要说我开始就有什么雄心壮志,那是骗人,当时也就是找个寄托,可是没想到,一旦抄上了,心里就再也放不下了,有时候睡觉的时候,也会想到,我今天抄到了第几页,明天要抄多少页,这样一来,原来觉得特别难熬的日子一下子过得快了起来。”邱老汉高兴地说。
有人道无用 他却乐无穷
既不是教授、学者,也不是党政官员,一个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 抄什么经典文献?对于邱老汉的选择,邻里街坊一时难以理解。本想让自己的爸爸退休后有个爱好,给自己的爸爸解个闷的子女们,看到爸爸居然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也开始有了想法:既心疼自己的爸爸,也担心老人家莫不是脑子有了什么毛病。他们为了阻止邱老汉过于沉迷其中,有时候还派出老人最喜欢的外孙去 “捣蛋”。
对于邻居和家人们的非议,邱老汉反击道:“我既不赌博,也不喝酒,干的是正事,他们有啥理由反对我?”不知是被老人的坚持所感动,还是最终被老人说服,从此,邱老汉的家人对邱老汉抄文献是“一路绿灯”,而邱老汉便从《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选》、《邓小平文选》、《列宁文选》、《马克思文选》一路抄了下来,而且这一抄就是15年!一抄就是1300多本!
“能够一路抄下来,一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对伟人和他们的思想特别有感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可以从中发现很多乐趣,”邱老汉告诉记者,“你比如说,我每天抄书,虽然看起来有点枯燥,可是抄书却锻炼了我的脑子,还有我的胳膊和手,看看和我一样年龄的人,他们不少人脑子都没有我反应灵敏,胳膊和腿也没有我灵活。我有时候就给他们开玩笑说,我得老年痴呆的可能性肯定比你们小……除了锻炼身体外,抄书对我而言,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有个寄托,一个精神上的寄托。我1998年死了一个女儿,前年又死了一个儿子, 老伴也去世20多年了,我能挺过来,都是因为我在抄这些书的时候领悟了不少道理,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儿孙绕膝下 沉浸书香中
邱老汉共有4个子女,两个孙子,两个外孙。谈到4个孙辈,邱老汉十分自豪:“现在有两个在郑州读大学,1个读高中,1个读初中,成绩都很不错。我不敢说我干的这个事对他们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也不求他们能懂我抄的这些内容,但我这么多年来不赌博、不喝酒,天天抄这些伟人的著作,对他们肯定有好的影响,最起码他们觉得我是个正派人吧。”邱老汉自我评价说。
说起老人所从事的这项“工程”对自己的影响,外孙刘海峰告诉记者:“外公抄的很多书我都没有看过,他给我们讲的时候很多东西也不是特别懂,要说影响,我觉得最大的影响就是做人方面的影响,一位老人,每天5点多钟起床,15年从来没有中断过。别说老人了,就是我们学生,如果没有考试的压力又有几个人能做到?所以,从小我就觉得外公虽然很普通,也没有上过多少学,却是一个特别有毅力、爱学习,也特别正直的一个人。”
“要说真有特别直接的影响,那就是我从小也爱练书法,字比我的同学写得要好看得多。”外孙刘海峰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补充说。
“我这辈子没有什么太大的想法了,要是有,就是希望孙辈们都能喜欢读书、好好读书,现在看来,我这个老头子天天抄书,对他们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望着自己已经上大学的外孙,邱老汉显得很自豪。、
“到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我还准备把《资本论》抄完,也算我给国庆的献礼吧。”送记者出门的时候,邱老汉给记者描绘了自己的下一个“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