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区的冯女士穿着高跟鞋上班时,不慎■了脚,只好打上石膏在家休息,为此她叫苦不迭。高跟长靴是当下最走俏的鞋饰,而今年春夏女鞋流行趋势中,高达七八公分的“烟囱跟”等高跟鞋成为新宠。医生提醒爱美女士,别为“脚上风情”累了身体。
穿高跟鞋,脚“很累”
在河科大一附院骨科,记者见到了该科主任、主任医师张怀玉,他给我们介绍了高跟鞋与足部健康的关系。
张大夫说,足部的特定解剖结构形成足弓,以维持足的静力平衡,第一、第五跖骨(脚掌部位的骨头)与跟骨结节最低点形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任何一条边受力改变都会令这个三角形的形态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整个足的受力分布。足的负载区域主要是5个跖骨头与跟骨结节,人在安静的站立状态下,两者分别承担体重的50%。当人穿上6公分以上的高跟鞋行走时,第一跖趾关节最大受力值是穿平底球鞋时该处最大受力值的4倍。
“过高、过细的鞋跟和过尖、过窄的鞋子,都会背离足部承受体重的理想状态”。张大夫说,人穿上高跟鞋后,身体重心前倾,全身重量移到脚掌上,且受力集中于脚趾,使骨盆的负荷量增加,为了平衡轻微前倾的身躯,腰椎被迫作出“牺牲”,加大弯曲的角度,这些因素容易导致腰酸腿痛。另外,跖骨附近的筋膜、软组织受力会因此失衡,导致足部骨块的排列异常,破坏正常的重力传递路线,容易造成跖趾关节变形、跖骨骨折等。
因此,张大夫不赞成少女穿高跟鞋。他说,青春期少女骨骼结构中软骨成分较多,柔软且富有弹性,可塑性较大,极易变形,过早穿高跟鞋易引起腰椎形态变化。
八大“高跟鞋病”
说到足部健康与高跟鞋,张大夫列举了足踝外科学总结出的八大“高跟鞋病”:
1.脚趾变形:主要指仰趾、槌状趾等畸形,最常见的是■外翻和小趾内翻。张大夫说,■外翻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大脚骨”,趾内翻是指足部第五趾向■指方向弯曲。太窄、太紧的鞋子(如尖头鞋),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使足部形状屈就鞋形,脚趾在鞋子里面被挤压变形。
2.■囊炎:这是一种非菌性炎症,会红肿、疼痛,甚至无法正常行走。最常见的诱发因素就是因为长期穿鞋过紧。严重的“■外翻”会因为■指根部凸出部位和鞋帮摩擦,而产生■囊炎。
3.趾间神经瘤:趾间神经瘤是穿高跟鞋女性常见的前足疾病之一,主要是两跖骨间的神经或黏液囊承受异常的压力所致,出现神经瘤。脚部压力过大会使神经萎缩、供血减少,导致脚掌及脚趾发生难耐的灼痛感。
4.足弓消失:张大夫说,长期穿尖头高跟鞋,能够导致足横弓塌陷,前足变宽,当足弓消失后,会影响正常的步态行为。
5.足跟痛:穿高跟鞋还会使后足及踝关节处于局部高压状况,穿着高跟鞋行走时,鞋跟敲打地面,容易产生疲劳性骨折或足后跟疼痛。
6.鸡眼、胼胝:鸡眼是由于足部皮肤受挤压,皮肤呈环行角化而形成,常发生于趾间等部位。胼胝常出现在足底第二跖骨头处。
7.腰膝疼痛:当足跟升高后,人体的中轴线也会前移,腰部和膝部的受力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穿着时间一长,腰部和膝部就会出现难以名状的疼痛。
8.嵌甲和甲沟炎:嵌甲就是指趾甲向肉里面长,大多数人出现在大■指上。如果趾甲的残角刺入肉里,出现红肿疼痛,即会引起“甲沟炎”。这两种疾病都与高跟鞋的流行有密切关系。
如何选择正确的鞋
有数据显示,一个正常人每天要走4000步左右,行走时承受的压力约等于自己的体重,跑步时达到体重的3倍~4倍,而且多半还是走在坚硬的路面上,这对一只脚上的各块骨头、关节和各种肌腱、肌肉都是考验。因此,张大夫说,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非常重要,千万不要为自己的双脚套上“刑具”。
张大夫建议,平时尽量少穿高跟鞋,如果实在无法抵抗各种漂亮“脚上风情”的吸引,每天穿着高跟鞋的时间不要超过8小时;理想的鞋跟高度在2公分~4公分,最好不要超过5公分;鞋底要有一定厚度且材料尽量柔软有弹性;鞋跟与足底凹陷处的弧度必须合脚,踝骨与脚尖不应该碰触到鞋子,前脚要有一定的摆动余地,而后跟不能摆动。“有专家认为,鞋的重量每增加1克,对足部造成的负担相当于在人的脊背上增加几十克的重量,因此,尽可能选择轻巧的鞋子”。买鞋时一定要穿上并来回走几趟,正确的鞋子应该从购买的那一天起就合脚,不要以为多穿两天它就不磨脚了,“磨合”过程会导致脚的问题丛生。
加倍呵护你的脚
另外,对于爱穿高跟鞋的女性来说,平时应更多地关注足部健康和护理。张大夫建议,晚上用热水泡脚后,可靠在沙发上将双脚放置在高于心脏的地方,这样有利于促进脚部血液循环的静脉回流,消除疲劳。平时脚趾甲不宜修剪得太短,穿宽松鞋子,以防甲沟炎。经常穿尖头鞋的女性,应随时注意脚趾的健康情况,发现拇指有轻微外翻的情况时,说明横弓已经塌陷,应尽早咨询医师并进行矫正。若已发生足后跟疼痛,应避免继续穿着高跟鞋,外出时应以柔软度佳的运动鞋搭配足后跟软垫为主,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难忍的足后跟灼痛。
记者 吴彬 摄影 王振华 通讯员 牛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