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2版:往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美国年轻人最想当间谍
洛阳新闻网广告
美国年轻人最想当间谍
洛阳新闻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7 年 1 月 16 日 星期    【打印】  
美国年轻人最想当间谍
  “9·11”恐怖袭击事件,简直是美国情报机构的一次灾难。实际上,美国政府已经承认在恐怖袭击发生的时候,他们在阿富汗根本就没有派驻情报人员。恐怖事件彻底暴露了冷战结束后各国情报机构最大弱点——缺乏情报人才。

  □语言和技术专家受青睐

  像“007”系列电影里那样,只用一个“M”作为代号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情报机构的最高负责人都使用全名全姓,而且还在CNN举行新闻发布会。被称为“情报先生”的美国首任局长约翰·内格罗蓬,至今仍在掌管着全美 15个重要的间谍机构。的确,美国每年为情报机构投入400亿美元的资金。像世界其他国家的情报机构一样,这些资金已不再用来更新技术装备,而是大部分被投入到吸纳和培养新型特工方面,这些人被称作“情报人才”。

  西方情报机构主要招募的是双语人才和翻译,特别是阿拉伯语、柏柏尔语、印地语、普什图语、高加索地区语言或波斯语的翻译。在西班牙,很难找到这样的人,但在美国这个多民族的社会却有相当多的机会,随便在哪份报纸或情报机构网站中都能找到这样的招聘信息。

  在未来的情报工作中,能够参与实战的特工以及研究线索的分析人员也至关重要。特别是因特网和间谍卫星的发展增加了可疑信息的数量。“情报机构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有太多的信息需要分析,每一条都不能放过。如果有谁在电子邮件中提到了‘基地’组织的字样,那这封邮件肯定会被重点阅读,无论发件人是谁。”情报专家伊西德罗·塞普尔韦达指出。把麦子从麦秸中挑拣出来正是分析人员每天所要做的工作。

  除了招募自己的分析人员外,情报机构越来越需要精通某一方面的专家与他们合作。大学教授、科学家、信息技术人员、医生、化学家、经济学家和工程师甚至黑客都成了情报机构的新宠。“情报机构向他们提供各种已掌握的信息,他们不需要知道信息的来源,只管进行分析并提交报告就可以了。”塞普尔韦达说。

  大学重新成为情报机构吸纳人才的重要来源,但在方式上与20世纪有所不同。“现在,情报机构重新到大学中招人,但集中在技术和工程专业。”一位与西班牙全国情报中心相关的人士说。另一些人则指出,现在间谍人才基地主要集中在著名的商业院校中,从那里招收具备管理才能的领导型人才,他们往往能有效管理复杂的机构,知道如何协调好来自不同文化的人。

  □越独特,越有可能

  在“9·11”之后,美国CIA进行了它有史以来最大的改组。布什总统下令,间谍人数要刷新70%,而负责管理中央情报局反恐中心、间谍活动和辅助军事行动的机构“行动理事会”中的人数也增加25%。

  “9·11”事件至今,CIA共收到了10万份求职申请,而在“9·11”前的10年间,全部的求职申请总共也只有6万份,间谍已经成为美国年轻人心目中的热门职业。但是,绝大多数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年龄在25岁至30岁,清一色都是土生土长的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很少见到精通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普什图语的“外语人才”——换句话说,他们并不是同伊斯兰恐怖组织周旋最理想的人选,不太适合反恐“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新世纪的CIA间谍要求是“多元化的008”。但“多元化”从来就不是美国CIA的强项。自中央情报局于二战后期成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雇员都是美国东部“常春藤”名校毕业而且根“白”苗正的“NASP”(N白种、A盎格鲁、S撒克逊、P新教,即白皮肤的盎格鲁—撒克逊基督教信徒)。如今CIA特别重视招收非裔、亚裔和拉丁裔成员,还特意聘请顾问协助他们在大学和社区中寻找阿拉伯裔美国人或者中东地区出生的美国市民,这样既可以保证被选者受过一定的伊斯兰教育,又有一定的英语能力。“我们正在重新考虑我们的宣传方式,比如在当地阿拉伯语报纸中大量介绍中央情报局等办法。”中情局负责招募工作的主管鲍伯·里贝罗说,“我们未来的‘008’必须和阿拉伯裔美国人打成一片,而且与阿拉伯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系。”

  在CIA的2006年度“间谍培训班”中,从性别比例来分,3/4的学员是男性,女性只有1/4;从年龄结构来看,班里一半人年仅20来岁,另一半人30来岁;将近70%的人来自海外私人公司,约30%来自本国军队。这些成员的背景也是五花八门:有职业运动员、有公司老板,也有出生于中东的美国公民、演员与律师,另外还有前海豹突击队队员、某大报的战地记者等。

    □请别超过1.75米

  在新世纪的间谍战中,往往真正关键的信息并不能依靠这些人的分析得来,而要靠能够参与实战的特工。的确,在当今这样一个充满冲突的局势下,威胁越来越多,一些小的恐怖主义组织就能迫使特工亲临现场以生命作为代价获取最有价值的情报。

  拿破化曾经说过,一个被安排在正确地点的间谍能抵得过战场上的两万名士兵。问题的关键在于,哪里是正确的地点?与二战和冷战期间相比,使馆举办的活动和酒店已经不再是间谍们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现在,任何一个发生政治冲突的或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都是间谍施展才能的舞台。于是,中东重新成为各情报机构的必争之地。对于隐蔽的间谍战来说,阿拉伯世界就是他们的赌场。同时,那些曾经上演过恐怖悲剧的国家深受情报机构关注,如西班牙。因特网也没被放过。一个网上聊天室不单纯是两个间谍传递信息的场所,也是“敌人”交流的阵地。

  无论是在现实还是虚拟世界中,对于间谍适应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间谍需要能很好地融入周围环境,做一个外表普通的人。据英国媒体披露,军情五处已经宣布,不再招收身高超过1.75米的特工,为的就是不要太引人注目。看来,电影中的“007”都要被淘汰了。

  虽然间谍都要隐蔽自己的身份,但专家依然认为,如今想要找到一个卧底真是难上加难。

  建立一个信息网络最实用的办法就是在当地招聘特工,因为有许多闲散的情报人员可以利用。那么,什么样的情报才最具价值呢?

  如果在冷战时期,最抢手的情报莫过于有关核武器的信息,现在却不那么简单了。塞普尔韦达认为:“现在的施恐武器多种多样,比如能够撞毁整座楼的飞机、在药店里就可以买到的东西以及各种能给一个地区经济带来影响的病毒。如此简单的东西就可以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新形势下的间谍不仅需要具备詹姆斯·邦德的素质,同时还必须是一个超级英雄。特工们的基本任务是向情报机构和政府提供他们想要的一切有用的信息,很多时候信息的获取是不计代价的,而且其过程也永远不为人所知。 (据《看世界》)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