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都有不少兴趣爱好,凑到一起时免不了要拿出来交流一番。 | |
在洛阳,活跃着这样一支特殊的“宣传队伍”,他们十来个人的年龄都不算小,最大的79岁,最小的已经58岁;他们不图什么报酬,因为每个人都有着足够他们安度晚年的退休工资;他们极喜欢写作,仅去年一年就在《洛阳晚报》等新闻媒体上发表稿件400余篇,他们自己戏称是我市的“老来乐通讯社”。
19日下午,在他们的月度写作心得交流会上,记者采访了这群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特殊同行。
以文相交,自发组成“通讯社”
某中学退休教师、66岁的董进功告诉记者,他们这个“老来乐通讯社”成立于2004年,此前他们并不认识,但是由于都写点新闻、随笔之类的东西,时间长了,彼此之间的名字也就熟悉了,就萌发了想见一见的念头。2004年,经一位编辑牵头,这群老年写手聚在了一起。
“在这次聚会上,我们越聊越开心,越谈越投机,所以,就相约以后每月聚一次,一是通报个人本月都写了什么,二是每次都必须有一个人作主题发言,交流自己的写作技巧。”三十五中退休教师、当初的发起人之一任志同说。
“我们这个老年通讯队伍从成立到现在,每个月的聚会从来没有间断过,也很少有人退出。”市防疫站退休干部、79岁的老人刘鸣勋补充说。
老有所为,甘愿付出心血和汗水
翻阅这些老人所发表的各类新闻作品,记者有些吃惊,仅去年一年,他们在《洛阳日报》、《洛阳晚报》和省、中央新闻媒体上发表各类稿件400余篇,其中八中原副校长、76岁的王乐德发表了90多篇。
然而,对于这些老人来说,每一篇新闻稿件的见报,都意味着要比常人克服更多的困难。
“可能是我年龄太大了,所以每次我去采访的时候,人们都很奇怪,认识的问我不缺吃不缺穿,到底图个啥?不认识的就直接问我你老头到底来干啥呀?这个时候我就要给别人耐心地解释,费了不少口舌
。”郭红岩谈起自己采访时的经历,到现在都还想乐。
“为了给稿件配图,我们的王乐德老师还被骗过,他当时在街上花500多元钱买了个照相机,用的时候才知道居然是个玩具。”古城乡宣传干事、“通讯社特约观察员”王书敏给记者透露了内幕。
在王乐德老人看来,那个事根本不算什么,最令他后怕的还是去年冬天,他从关林骑车去西关采访,当时下着大雪,地上还结着冰,为了躲后面的一辆车,他一下子重重地摔倒在地,幸亏没有摔伤。
消遣背后,还有一种责任感
当记者问他们安度晚年的方式很多,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又苦又累的“新闻战线”的时候,白马集团退休职工、62岁的王金贵和某中学退休教师、73岁的贾思敏告诉记者,在这个城市生活了一辈子,对洛阳有着深厚的感情,就想把自己看到的美与善写出来。
“所以,从表面上看,我们搞宣传是为了给晚年找个消谴,是为了交朋友、健身,但是从深处来说却是因为在我们这些老同志身上有种朴素的、真挚的社会责任感。”市工商学校退休教师李洪奎告诉记者。
谈起“通讯社”今年的打算,他们信心十足地说:“除了写稿件外,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走进学校,帮助学校办校园刊物,给学生记者搞培训。现在,已经有学校和我们取得了联系。”
■见习记者 张贵坊/文 王振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