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3版:洛阳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警惕!“诅咒短信”入侵校园
活动虽结束 关爱仍未停
洛阳新闻网
洛阳容威国际彩电展销节将于1月27日隆重开幕
洛阳新闻网网友见面会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7 年 1 月 26 日 星期    【打印】  
警惕!“诅咒短信”入侵校园
  ■记者 李喆

  再过一周,我市不少中学的学生将迎来期末考试。近来,一种“诅咒短信”悄然“流行”于校园,让众多收到短信的学生既反感又无奈。

  学生之间转发“诅咒短信”

  “这是5颗幸运星,在期末考试前发给10个朋友,它们会保佑你考出好成绩,不发不但考不好,明年一年还要倒大霉,不许回发。转发吧,别怪我,我也是被逼的。”21日,市民施先生收到这样一条短信,发信人是他正在上高中的女儿丹丹(化名)。当天放学后,施先生询问丹丹这是怎么回事儿,得到的回答令他吃惊。原来,这是丹丹的一个同班同学发给她的,她本想置之不理,但考虑了一番之后心里还是有些不踏实。由于不想再给其他同学带来麻烦,丹丹最终把这条短信转发给包括施先生在内的10个家人。

  在市三中上学的小辉(化名)去年5月也曾收到过类似短信——给他发短信的是他的一个初中同学。他刚把这条“诅咒短信”转发给一个同学,便招来那个同学的一顿臭骂。最后,两人甚至差点儿因此动起手来。提起那件事,他直到现在还有些后悔:“考试前大家心里本来就很紧张,收到这条短信就像接到一个烫手的山芋,留着不是,‘扔’出去也不是。”

  近日,记者走访了洛一高、东升高中、市三中等学校,发现不少学生收到过这类短信。洛一高的小赵告诉我们,起初他收到这样的短信后,随手把它删掉了。可谁知几天后,三四条这样的短信接踵而至,他坐不住了。为此,他一上午的课都没怎么听,最后硬着头皮把这些短信转发给了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同学,短信后还附了不少道歉的话。

  有人恶意利用“诅咒短信”

  在调查中,我们注意到这种“诅咒短信”并不止在手机上“流行”,QQ、MSN、网易泡泡甚至电子邮件也成了类似信息的传播载体,因此,一些接触不到手机的小学生或初中生也不幸受到“牵连”。这种“诅咒短信”的内容五花八门,有些摇身变成节日期间的“祝福信息”:“今天是××节,祝你××××。请将本条短信发给5个朋友,保你事事顺利,否则3个月内家人必倒大霉!”

  几乎所有学生对这种短信都很反感,但其中大多数人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上高三的丽丽说,自己本来学习压力就非常大,一旦收到类似的短信,自己在高压下难免会出现心理波动。因此,大多数人怕伤害同学之间的感情,只好像丹丹那样把短信发给“不用参加考试”的家人或朋友。

  一名学生说:“有些人是在收到‘诅咒短信’后,把这些短信发给那些学习成绩与自己差不多的人,以干扰别人复习;还有一些人甚至主动编写或到网上找一些类似的短信发给竞争对手。”

  “诅咒短信”因暴利而生

  对于这种短信,老师们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东升高中的徐蒙老师说,这种短信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危害最大:“这些学生因考前压力太大,这类短信会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严重影响他们的考试状态。”一些班主任老师表示,他们已经明令禁止学生相互转发类似信息。

  在采访中,有几名家长对此类短信非常痛恨,原因就是自己的孩子在收到短信后“心神不宁,考试成绩下降不少”。因此,一些家长只得采用“斩草除根”的办法,在考前一段时间“收缴”孩子的手机。

  这种“诅咒短信”到底从何而来?在电信部门工作的郭先生指出,除少数的恶意短信或恶作剧外,这类短信大多数是一些运营商为牟取暴利而有意编写并传播的。他们或针对特殊人群,或选择特殊时间,抓住人们的心理弱点,促使人们相互转发。“如果第一个人把这条短信转发给10个人,到第二级转发时就有100人收到这条短信,到第三级转发时,就可达到1000人,运营商在很短时间内就可获得惊人的利润”。

  律师:此类行为涉嫌违法

  河南经源律师事务所的魏海涛律师认为,此类“诅咒短信”含有迷信色彩,利用人们图吉利、求平安的心理进行传播。对一些接收者而言,如不转发将给自己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如转发又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并造成话费损失。因此发送“诅咒短信”的行为,构成了对他人正常生活的干扰,它不仅严重背离了社会公德,而且是一种侵犯他人身心健康权利和财产权利的违法行为。

  魏海涛说,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者,可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可见,学生搞恶作剧,恶意制作、传播“诅咒短信”,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学习,情节严重的,将会受到拘留或者罚款处理。考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公德意识,保持良好的考前心态,从自身做起,拒绝转发类似的短信。

  专家:谣言止于智者

  我市青年学者张轶认为,这种“诅咒短信”并不新鲜——从手写信时代的连环信到网络时代的连环邮件,这种垃圾信息一直存在。学生看重的是学习成绩,并不在乎转发短信的小钱;人们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对“诅咒短信”的内容宁可信其有,也不敢置之不理。运营商和短信编写者正是利用了学生的这一心理,诱使大家相互转发此类短信。

  因此,张轶指出,孩子收到类似短信后,家长要把这类短信被转发的真相(如运营商牟取暴利、孩子之间的恶作剧等)告诉孩子,用“谣言止于智者”的事例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这种信息。针对不自信的孩子容易受到影响这一事实,家长和老师应对那些心理状态不稳定的学生多加鼓励,使其调整好考前心态,并适当为他们减压。此外,家长要尽量教孩子以科学的态度处理复杂的社会信息,以免迷失前进方向。 (线索提供者:施先生)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