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俊义 孙洪磊
春节临近,北京市场上菜价持续攀高,群众议论纷纷,让人想起了前几年政府叫得很响亮的“菜篮子工程”。
蔬菜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保障老百姓有菜吃、有好菜吃、吃得起菜,是各级、各地政府的重要职责。蔬菜供应量不足时,各地政府曾下大力气抓“菜篮子工程”。如今农民种菜多了,市场供应不用发愁了,说明“菜篮子工程”确实抓出了实效。但是,如果就此以为“菜篮子工程”完成了,把菜价完全交给市场去自发调节,而不管农民种的菜能不能顺利装进城市消费者的“菜篮子”,政府的工作就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如今,在北京各大蔬菜零售市场,黄瓜、西红柿、大葱、菠菜等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价格高得吓人,动辄一公斤卖五六元、十来元。而在产地山东省寿光市,那里的批发价每公斤只有1元多到2元多。看似矛盾的现象中,隐藏着流通环节失控问题。
记者采访发现,一种蔬菜从寿光市到北京市民的餐桌,至少需要经过四道中间环节:收菜小贩、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城市销售摊点。这四道环节的中间商利用信息不对称层层抽利。早已出台的“绿色通道”政策在各地执行情况也不一致,乱罚款现象依然严重,有些路段的“绿色通道”竟然长期关闭,迫使运菜车辆缴纳通行费。
菜农因菜贱而赔本,北京市民却要为“吃不起菜”发愁,两头群众利益受损,中间商发财。面对这种现象,政府应当重视完善市场规则、规范交易行为、发布产销信息、畅通“绿色通道”、广辟销售渠道,抓好“菜篮子工程”的后续工作,确保供应充足的蔬菜能够顺利进入居民的“菜篮子”,上到居民家庭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