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刘黄周 实习生 连祎
近日,记者在洛阳图书城走访时发现,曾经风靡一时的“口袋书”经有关部门大力整顿,似乎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漫画书”和系列小说,这些图书中充斥着大量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有害书刊换汤不换药,“口袋书”变脸毒害青少年为何屡禁不止、愈演愈烈?
不同的“瓶” 装一样的“酒”
几年前,以港台生活为背景,反映早恋、三角恋、妓女生活的“口袋书”颇为流行。如今,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整顿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抵制下,这些“口袋书”摇身一变,化身为漫画书或言情小说卷土重来。变的是书的外观尺寸和包装,不变的是“阵地”,校园周围的书报亭、书屋仍然是有害出版物的主要传播地。
我们在市区几所中学的周围暗访发现,《处女杀手》、《夜夜春宵》等颇具诱惑性的书名随处可见,有的则直接宣传恐怖和暴力,如《荒漠吸血噬情》、《残情狂君》等,封面和封底上印着一些俊男美女或带有一定挑逗性的图片。有些“口袋书”已成系列,如“花季系列”、“彩蝶系列”、“花雨系列”等。各种奇幻夺目的漫画书应有尽有,销售商称购买者多为初中生和高中生,销路很好。我们随便一翻,便发现图书中充斥着大量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有的漫画把十二三岁的小女孩画得丰乳肥臀、袒胸露怀;有的所谓“科幻”类卡通人物图书胡编乱造,“斗士”“怪兽”混战打斗,满目血腥;有的则打着“言情巨著”的幌子,大肆渲染男欢女爱。就是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却在中小学附近的书店、书屋里,以中学生读物、校园时尚读物的面目,堂而皇之地侵害着孩子们的心灵。
日韩漫画“步步为营”
经大力整顿,“正版口袋书”似乎已经销声匿迹了,但以《蜡笔小新》、《流氓兔》为排头兵的日韩漫画仍长期占据我国漫画市场,低俗、恶搞成风。“东洋漫画”本来就格调不高,在中国市场上则更以暴力和色情引诱猎奇的青少年,近年来逐步占领中国青少年图书市场,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我们在市内多所中小学附近的书店里发现,《蜡笔小新》、《灌篮高手》等经典日韩漫画仍占据市场主流,而《单身宿舍连环炮》、《恶魔爱神》、《禁断毒天使》等新锐漫画更是源源不断地涌现。这些漫画名称更加露骨、封面制作愈显恶俗,动辄以帅哥美女、灵异怪兽吸引青少年读者猎奇的眼球,占据了青少年书橱的绝大部分位置。
洛阳师院刘岸英教授认为,漫画作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一种图书形式,具有浅显、直观、形象的特点,只因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而变得良莠不齐。为什么《蜡笔小新》一类的漫画会在诞生地日本禁播而在中国大行其道呢?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青黄不接”是“病根”
在中州路某书店内,我们发现这里的少儿读物大都是大同小异,如《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故事》、《惊险探案故事》以及唐诗、宋词配图读物等,只是出版社不同,包装和封面设计有所区别而已。据洛阳图书城一名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某家出版社一旦有好的创意,其他出版社便竞相跟进,趋同化倾向十分严重,新的创意还没有产生经济效益便被模仿,这种现象鼓励不了创新。
针对青少年图书资源匮乏的问题,刘岸英教授认为,最好能在现有的基础上,用符合青少年接受习惯的形式传播,那么普及《论语》等将不再是梦想。在我们的随机采访中,一位小朋友告诉记者,有些故事只是把“小松鼠”换成了“小白兔”,很没意思。刘岸英说,目前市场上的青少年课外读物仍是《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历史名著,国外名著也始终停留在《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等几部著作上,最新的也不过一部永远续不完的《哈利·波特》。内容健康、新鲜有趣、符合青少年心理需求又时尚新颖的图书少之又少,已经无法满足青少年的需求。
防范“毒书”,家庭教育是关键
作为孩子接触图书的第一渠道,家庭教育无疑对孩子选择图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家长表示,给孩子买书是智力投资,孩子想要的书,家长一般不会拒绝,但是家长认为值得买的书不多,特别是真正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和陶冶情操的书很少。眼下,很多少儿图书缺乏新意,改头换面出“新”书,由于孩子的识别能力差,家长和孩子的意见经常相左。还有的家长认为目前的少儿图书中有些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内容,比如暴力、色情、凶杀之类。
少儿图书市场出现的问题让家长担忧,那么什么书适合孩子们看?家长应该怎样引导孩子买书、读书?这成为家庭教育中困扰家长的一件大事。刘岸英教授认为,家长作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一渠道,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阅读欲望,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利用多种形式让孩子接触一些经典著作,像《论语》、《大学》等,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价值观都有很积极的作用。同时要注意选择休闲读物的种类,防止孩子接触一些不宜过早涉猎的读物。
肃清图书市场是根本
我们在采访时发现,学校附近那些销售和出租并举的小书店成为低劣、有害图书肆虐的主要场地。在销售的新型“口袋书”中,不少卡通书印刷粗糙,没有书号和出版社名称,显然是盗版书籍;一些言情甚至色情类的小说则进行了伪装,打着出版社的旗号,有的还印着“版权所有,请勿翻印”等字样和条形码鱼目混珠。
“口袋书”屡禁不止,禁一次就翻新一次,似乎成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刘岸英教授分析,这些书的作者和经销商受利益驱使,不考虑负面影响。孩子们选择、判断能力较弱,模仿能力又较强,很容易受到毒害。有些孩子为了争取在小朋友中的话语权,即使不喜欢也会加入这个群体。所以,只有从源头上整治,肃清图书出版市场,才是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