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1版:新闻 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一位老人和他的“助教中心”
读客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7 年 2 月 12 日 星期    【打印】  
一位老人和他的“助教中心”
  王直接孩子们回“助教中心”。
  王直在“助教中心”的男生宿舍里给孩子们讲故事。
  王直和“助教中心”的留守儿童们在一起。(图片均据新华社)
  王直在“助教中心”的食堂给孩子们添饭。
    74岁的王直老人是安徽泾县文化馆退休干部。他退而不休,放弃了县城优越的生活条件,为援助农村贫困学生四处募集资金。自2002年起,他利用一个废弃工厂的房舍办起了“王直助教中心”,当起了留守儿童的“家长”,不仅管吃、管住、管辅导,还负责孩子们每天的上学、放学接送,有效解决了当地400多名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难题,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认可——

  一位七旬退休老人,一座农村“助教中心”,一个特殊的留守儿童群体,一场带有探索的试验。当留守儿童问题日益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难题,安徽省泾县退休老干部王直却以自当“家长”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当地400多名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难题,得到了留守儿童的家长、当地政府和专家一致认可。

  一位老人:

  不做事,是自己亏欠自己

  在安徽省泾县昌桥乡孤峰村山峦起伏的乡间道路上,每到上学、放学时间,都会出现这样的景象:一位七旬老人手持一根“交通指挥棒”,呵护着60多个孩子排成两列纵队整齐走过。

  这位老人叫王直,在刚刚过去的学期里,他为66名留守儿童当起了“家长”,不仅管吃、管住、管辅导,还负责孩子们每天的上学、放学接送。从孩子们上学的孤峰中学到孩子们生活的“王直助教中心”,1公里崎岖的山路,老人每天要陪着孩子们走上2个来回。

  放着闲暇富足的县城退休生活不过,到偏远贫困山乡操心劳累图什么?王直说:“不做事,感觉是自己亏欠自己。”

  74岁的王直是泾县文化馆退休干部。他16岁参加工作,25岁被打成右派,一关就是20年。“那可是人生中最好的20年!退休后我琢磨,应该做点儿对老百姓有意义的事情。”记者面前的老人朴实而又充满自信。

  王直选择的“有意义”的事是农村教育。他有过基层农村工作经验,曾经“在老百姓家过过年、烧过年饭,为乡亲家的瘌痢头小孩洗过头”,对农村困难状况很了解。此前,他也曾自己出钱修过路、济过贫,但都感觉仅仅凭一己之力是杯水车薪。

  1997年,在一次皖南摄影采风中,泾县孤峰乡盘坑小学校舍倒塌6年、年过半百的女教师带着孩子们“游击办学”的窘况让王直倍感辛酸。此后,他以个人名义向社会各界募集捐款重建盘坑小学,开始了对农村教育的关注。据统计,从1998年至今,王直募集了80多万元助学资金,资助贫困学生达395人次。

  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大批农民工子女缺乏父母照顾,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四处募捐助学的王直有了一个新想法:把留守儿童集中起来,好好照顾他们。

  2001年夏天,王直为13名父母身在异乡的在校学生试办了一期暑假素质教育夏令营,获得成功;2002年暑假,来自附近乡镇和外县的86名留守儿童慕名前来报名参加夏令营,文化课、诗词艺术欣赏、硬笔书法、体育比赛、参观工厂、访贫问苦、瞻仰革命纪念地……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夏令营红红火火,赢来好评如潮。

  此间,王直又利用原孤峰乡(现已并入昌桥乡)文化站下属的一个废弃工厂的房舍,聘请教职工办起了留守儿童“助教中心”,孤峰、昌桥、田坊等乡镇农村的留守儿童交少量费用,就可以在这里得到吃、住、教全寄托式管理。5年来,在这个大家庭生活过的留守儿童达428人。

  一个大“家”:

  顽石也能炼成金

  “有王爷爷的照顾,感觉比父母在身边还温暖。”说起“助教中心”这个大家庭,孩子们笑靥如花。

  2月1日是“助教中心”2007年寒假辅导班开课的第一天。跟往常一样,在为期10天的寒假辅导中,60多个留守孩子将集中在“助教中心”吃饭、睡觉、学习、练字,每一项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而平时管制较严的看电视等娱乐活动也适时开放,用以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

  “平时在学校就要天天早起学习,为什么放寒假了还喜欢这里呢?”记者问一个叫方娇的初三女孩。她回答:“这里好玩!在家里没事干,只能天天跟村里的小孩看电视、跳皮筋。在这里,该玩的时候有很多同学一起玩,学习上有不懂的地方还可以随时问老师。”

  方娇来“助教中心”生活刚好一年了。她的父母长年在上海打工,留下她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亲说到农历腊月二十四才能回家,“助教中心”的课程到时正好结束,方娇就可以回家与父亲团聚了。

  记者了解到,在“助教中心”目前生活的60多个留守儿童中,年龄最小的仅10岁。这些孩子的父母都长期不在身边,孩子们性格各异,或孤僻,或暴躁……但自从来到“助教中心”这个大家庭后,一个个不知不觉“恢复本真”了。

  王明来到“助教中心”已经20天了。这个12岁男孩个头瘦小,额头很高,鼻梁上还架着一副大眼镜,他是因严重的网络成瘾被代管的姑姑送来的。此前,他曾经痴迷网络游戏到了通宵达旦的地步,成绩也一落千丈。

  王明告诉记者,到“助教中心”后,他的生活、学习都很有规律,还能和好多同学一起打台球、乒乓球,现在他已经不那么想上网了。在刚刚结束的学校测验中,他的成绩又排到了年级前十名。

  与王明一样发生转变的还有现已考取大学的女生朱文芝。“我以前的学习习惯很糟糕,成绩很差。在‘助教中心’的最大收获就是生活、学习有规律了,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没有王爷爷,我根本不可能考上大学。”朱文芝说。

  一场试验:

  唤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难题。王直和他的“助教中心”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唤起了更多人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

  据了解,目前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达1.2亿,大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将子女留在了农村,由祖父母监管或寄宿在其他亲戚家。在安徽省,这样的农村留守儿童达250多万,仅泾县,留守儿童就超过1万名。

  这些孩子普遍面临着“生活上无人照应、行为上无人管教、学习上无人辅导”的“三无”状况,由此带来人身安全威胁、学习成绩不理想、道德品质下滑甚至犯罪等严重社会问题。“而归根到底,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关爱。”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开玉对记者说。

  王直和他的“助教中心”正是从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出发,营造了“家”的氛围:孩子们过生日,王爷爷送上蛋糕;孩子们学习进步,王爷爷自费奖励;过节发水果、吃好菜;过年开联欢会、抽奖、发红包。

  11岁的王成深夜里肚子痛,王爷爷冒着大雨请医生;小学生陈志强的脚被蜈蚣咬伤发炎了,王爷爷一连十几天每天为他清洗伤口、敷药。初三男孩王学文在四年级来到“助教中心”时,因为从未离开过父母,整天哭鼻子,如今5年过去了,他却“很舍不得离开”。而在此生活了3年多的女孩曹然则告诉记者,每次跟好朋友吵架,心里就很害怕,特别想回家,“但每次都是王爷爷主动为我们调解矛盾,让我重新感到了家的温暖和生活的希望”。

  曹然的父亲曹洪胜对王直感激涕零。他说:“作为家长,因为生活所迫长年在外,连孩子怎么长大的都不知道,回到家里发现女儿长得跟我一样高了,我差点没认出来。幸亏有王老和‘助教中心’,否则孩子没有学好,我真的会一辈子不安心!”

  “我认为,王直和他的‘助教中心’显露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方向。在政府力量还不足以解决现阶段留守儿童问题的情况下,专业社会力量的参与将发挥很好的补充作用。”王开玉说。

  泾县副县长汪玲表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主体还是政府,但在政府力量尚未达到的情况下,我们会对王直的‘助教中心’作进一步规范,将其作为政府寄宿制学校的有益补充。”

  (据新华社合肥2月11日电 新华社记者 熊润频 陈晔华)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