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近日刊登了《40岁前拿命博钱 40岁后花钱买命 》的报道,引起了医疗卫生界的强烈共鸣。广州多家三甲医院的负责人接受记者专访时,谈了他们见过的“博钱”与“买命”现象,忠告人们: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年薪多少、身价多少不是唯一的,健康就是本钱;很忙可以很健康,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也在积累疾病。
大老板“博钱”后要卖企业治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院长曾益新教授: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中年企业家,他平时很忙,发现自己患肿瘤后对我们说,事业可以不要了,把整个企业卖了也希望能治好病。他开出高薪,拜托肿瘤医院帮他“挖猎”一些医学专业的博士后,让他们专门为其在世界范围内搜集该肿瘤相关资料。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免疫功能高下密切相关,情绪不好、工作强度太大等都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偏偏很多出色的企业家、能干的政府公务员又“吝啬”挤一点时间检查身体,因此错过了早发现、早诊断的机会,这些人群往往把自己的身体健康放在事业之后,到了硬撑不下去、不看病不行了才肯就医。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院长古立诚:广州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总,35岁英年早逝。他去世前5年就查出乙肝带菌,本来病情并不严重,但由于没有坚持正规治疗,长期和客户应酬喝酒,等肝区剧烈疼痛才想到看医生,结果已是肝癌晚期。此时,就是花再多的钱,也无法挽救他的生命了。
事业和健康是一对儿矛盾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院长唐小平: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绩,40岁是一个分水岭。一方面,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都得生活;另一方面,工作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很多人面对这双重压力只能咬紧牙关,抱着再“扛一扛”的想法,不料却给自己的身体埋下“定时炸弹”。
广州医学院附三医院院长李健:事业和健康就像鱼和熊掌,如何平衡事业和健康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国家要发展,必须付出代价,个人也是如此,不拼命怎能拿到机会?我们都是学医的,都清楚怎么做更健康,但不努力怎能出色,不出色怎能取得好的发展?事业和健康,本身就是一对儿无法解决的矛盾。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樊粤光教授:从医学的角度讲,人应该比较好地分配一生的精力而不应该在年轻时过分透支精力,但现在社会竞争激烈,你不胜人一筹,就很难有高收入,很难得到提升。在我们身边,很多人一年到头忙得很,难得休息,特别是各单位的一把手,不仅单位的业务要负责,防火、防盗要负责,计划生育也要负责。现在的机制把很多工作都集中到一把手身上,他们睡觉的时候手机都不能关,根本不可能做到劳逸结合。
积累财富的同时也在积累疾病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黄力教授:国内不少企业家在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时候,对眼前利益看得太重,他们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也在积累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都是吃出来的。中国人吃苦耐劳,但不少人一赚到钱,就喜欢在饭局和赌局上显示其富有,这种生活方式对身体危害很大。
唐小平:我们收治的肝病患者中,很多是因为工作压力大、饥一餐饱一餐或心情不好等而导致病情加重的。有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因为喝酒太多或心情不好,甚至出现黄疸或肝硬化,而一些心态乐观、注意调养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则能保持多年不发病。
古立诚:饮食不当是某些疾病发病率上升的原因之一。从临床上看,过去胃癌病人多,结肠癌病人少,但现在完全倒过来了,这主要与人们的饮食结构改变有关。现在人们吃肉多、吃菜少,吃细粮多、吃粗粮少,对胃的磨损明显小了,但因食物中粗纤维少,使得肠道的负荷骤增,易诱发结肠癌。
大病后才改变人生观太迟了
曾益新:正是这些视事业如生命的人,一旦长了肿瘤,来肿瘤医院“晃”一圈出去的,人生观基本就改变了。很多企业家和公务员病愈后再跟我联系,我发现他们对事业、对生命等的态度都有了很大改变。他们已经懂得放慢拼搏的脚步,留更多时间锻炼身体和休息。可是,有时候已太迟了。
应对亚健康 专家有良方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越是管理人员、商贸人员和知识分子,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就越高。亚健康有两个要件:一是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二是不能适时调整放松。如果精神上常处于不满足状态,特别是现实与愿望不能匹配而自己又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身体就容易出问题。
我给大家开个“药方”:一是要早睡。工作如果做不完,宁可早起来赶,晚上应酬也莫太晚。研究显示,同样是睡6个小时,凌晨两三点睡到上午八九点和深夜十一点睡到次日早上五六点相比,后者睡眠质量更高,因为大脑的最佳休整时间多发生在前半夜。二是多走路。三是养生要“见缝插针”。常坐办公室的人,要善于“中场休息”,工作一两个小时就要休息10分钟,站起来走走,活动活动颈部、腰部,中医养生运动“八段锦”就很适合。此外,多喝水,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猝死。四是“寻开心”。工作时,不妨抽空“不务正业”一会儿,比如哼哼歌等。
唐小平:找到适合自己的“快乐工作”的方法,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第一,工作固然重要,但也要以身体能承受的度为准;第二,处理好与家人、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工作和生活;第三,保持乐观的心态;第四,工作后应坚持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精英难避健康之痛
定期体检不可忽视
“我们医院每年体检都会发现少则一两例、多则三五例医护人员患癌症等严重疾病的情形,而且都是晚期,他们大部分是知名教授、业务骨干,每天都在忙着给患者治疗,却忽视了自己的身体。”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廖晓星教授对记者说,“他们本身是医生,却都对自己的健康关注不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保健体检中心冉炜主任称:“现在,我们医院痛定思痛制定了‘政策’,常规体检所有的医护工作人员必须参加,我们会对因故没有参加体检的人员进行追踪,督促他们一定补上体检。这已不仅仅是对他们个人的关爱,更是对我们整个医疗行业人群健康情况的监督和保护。”
在中山大学南校区,中大附属二院南校区门诊部主任熊小强副教授说,中大每年的例行体检中,都会发现3名~5名恶性肿瘤患者。此外,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占两成左右,糖尿病患者占7%~8%。去年,两名45岁左右的教授、博导被查出癌症晚期,一名50多岁的教授在办公室突发心肌梗死去世。
熊小强说,越是科研气氛浓的高校,教师们的压力越大。中山大学挑大梁的骨干教师、各学院的科研主力,都是40岁~50岁的中年人,其中很多人都在拼命工作。近几年,很多高校都实行了末位淘汰制,年年都会有一些教师因为达不到工作要求而被解聘。教学、论文、学术成果,加上不断有海归博士加盟,这些都像箍在青年教师头上的紧箍咒。中山大学校医院有个心理门诊,据该门诊的医生们说,每天的工作都满满当当,来咨询的师生每天都在10人左右。
(据《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