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小伟 通讯员 马瑞
她是一名下岗职工,也是一个“义务调解员”,对于邻里之间的磕磕碰碰,甚至很多人看来难以调和的矛盾,她总爱跑前跑后地去说和。
她叫邱爱珍,今年51岁,家住珠江路办事处春光社区。
化解家庭积怨
常言道,谁家的灶火不冒烟?!家庭有矛盾是常有的事。
邱师傅曾调解过一件特难办的事。
有一户人家,两位老人和儿女一直分开过,从不见有来往。去年8月,老人生病了,连饭也没力气做,竟然断了顿儿,有人把这事告诉给老人的孩子,可孩子不理不睬。
孩子不管,其中一位老人就躺在马路上绝食;绝食也不行,孩子们就是不管。连拉带劝,邱爱珍和社区工作人员把老人送回了家。
邱爱珍了解到,这俩老人是再婚,结婚时双方都有孩子,可组建家庭时都把孩子撂在了一边。为此,孩子和老人之间积怨很深。
为了解决他们家的矛盾,在8月这一年中最热的月份里,邱爱珍骑着自行车,跑了这家跑那家,和两位老人的四五个儿女见了面,让他们倒倒“苦水”。大热天,她的衣服湿了干,干了湿,忙得饭也顾不上吃。
邱爱珍开导两位老人的子女:百善孝为先。她给他们讲卧冰求鲤、孟宗哭竹的故事。虽然父母有错在先,但作为晚辈,不能跟着办错事。
在邱爱珍的开导下,孩子们承担起了赡养老人的义务,两位老人也觉得不好意思,主动向孩子们“认错”,一家人终于团圆了。
调解邻里不和
邱师傅说,生活中很多事其实都是自己给自己找别扭。
她介绍说,社区家属院里有两个人以前关系挺好,可有一段时间,两个人谁也不理谁。
邱师傅了解后,发现两个人的矛盾其实是一场误会。
原来,有一回,一个人见到对方在路边打电话就主动打招呼,可对方没理他。这个人曾帮对方办过事,他越想越气。在下一回碰面时,对方给他打招呼,他只当没听见,头一甩就走了。一来二去,两家人就不来往了。
这其实是一场误会。原来,当时打电话的人太专注了,没有听到邻居打招呼,不是故意不理睬。
原因找到了,在邱师傅的调解下,两人握手言和,两家又成了好邻居。
她说:为人办事是福分
社区负责人李兰英告诉我们,邱爱珍是社区的福星。她说,春光社区方圆1.3公里,有7个独立的院子,人员构成比较复杂,这些年,邱师傅没少跑路,没少调解居民矛盾。家庭因为财产分配不均反目的,婆媳因为带孩子闹别扭的,邻居因为窗户采光吵架的,水费、电费多了少了……问题多了。但是,在邱师傅的调解帮助下,家庭团结了,邻居和睦了。
对此,邱爱珍说,与人为邻是一种缘分,自己多跑点腿,多说点话,为社区的居民办事,那是她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