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彬 通讯员 肖慧
随着春节的临近,市场上的购物潮正急剧升温。在迎新年的喜庆气氛中,在亲友团聚的喜悦心情下,在各项年终奖金的欢欣“鼓舞”下,面对商家的宣传、广告的诱惑甚至可用“火爆”来形容的购物场面,您是不是也会迅速被感染,匆忙掏出钱包购物、付账呢?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了不少春节消费中因盲目而“吃亏”的例子,让我们一起从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有关人士提醒广大市民:春节消费要理性,别盲目掏腰包。
抢购带鱼的惨痛经历
实例:西工区的张大妈是一名家庭主妇,年前购买年货自然是她最操心的事情。几天前,西工区某超市冻带鱼搞特价,听广播上讲“数量有限”,张大妈也一头扎入人堆去“抢”带鱼,等她拎着带鱼冲出“重围”时,发现手背上有好几道被冰块和其他人碰伤的红色印记。更让她懊恼的是,拿回家的冻带鱼解冻后,多是鱼头和鱼尾。
总结经验:市消协投诉部的工作人员说,购买年货时要擦亮眼,如大米等物品中容易被不法商家掺杂异物;一些特价食品、奶制品可能很快要过保质期。因为我市绝大多数超市过年时照常营业,所以吃的东西不用一次购买太多,以防吃不完的东西在营养和口感上大打折扣;购买时一定要注意食品标签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标注;慎买散装食品。
特价棉衣有异味
实例:涧西区长春路的刘女士说,近日,她在上海市场附近某商场内买了一件“特价酬宾”的薄棉衣,当时买的人很多,她也没仔细挑选,回家才发现袖口有破损的小洞,棉衣还有股怪怪的气味。她想让商家退还,才发现购物票据上写有“处理品”字样,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品是不在“三包”范围内的。
总结经验:过年的置装费是每个家庭不可避免的开销,许多商家也借此机会将积压货物销售一空。消协的工作人员提醒大家:处理品和残次品是不在“三包”范围内的,购买时一定要仔细挑选;购物票据要保存好,如商家说可调换,可要求其在票据上写明;出现“看中式样,暂时缺号”的情况,不要轻易付钱订货;购买反季节衣物和鞋子要认真挑选。
烫、染后的头发“很受伤”
实例:洛阳有“二十七剃精劲儿,二十八剃憨瓜”的说法,而涧西区西苑路的王女士却对这话大摇其头。她告诉记者,腊月二十七,她到美发店去做头发,因为当天“收拾头发”的人太多,她连跑几家美发店才排上位置。可美发师傅因为人多顾不过来,给她烫发的时间都没掌握好,花了三四百元做的头发,回家一梳就会断裂,弄得她都不敢碰头发了,“恨不得干脆剃光了戴假发”。
总结经验:春节时美容、美发不要“一窝蜂”,尽量选择平时常去的、口碑好的美容、美发店。市消协的工作人员提醒大家,做头发要尽量避开“高峰期”,不要把民间的说法作为消费的理由;不要轻信美发店“好产品、好药水”的推销,任何染发剂、烫发剂都会损伤头发;选择医疗美容项目,要尽量选择正规的店家;10元以上的消费都要尽可能地索要票据,防止发生纠纷后没有索赔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