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新华社 冯印澄 |
|
“送父母现金3000元,岳父母3000元,爱人2000元,子女500元,侄子等5人共1000元,朋友500元,亲戚1000元,上司800元,同事100元。”这是月薪3000元的酒厂销售员小李的春节礼单。可以算出,春节期间小李的送礼支出是他月薪的近4倍。都说年味越来越淡了,可一股与春节有关的风却越刮越猛了,那就是——送礼风。猪年春节期间,《燕赵晚报》记者进行了一个送礼调查,收回调查问卷216份,结果显示,像小李一样,被春节送礼掏空了口袋的人比比皆是。
[调查]
老人孩子是最大的收礼者
说到送礼,许多人的第一感觉是送给上司或利益相关者。可是记者的调查表明,对于普通百姓来讲,春节送礼,最大的收礼者是父母和孩子及一些直系亲属,上司、朋友等退居次要地位,体现出中国人重视亲情、讲究孝道的传统,与春节这个万家团圆的节日气氛相统一。
在收回的216份调查问卷中,除1人表示没有给父母送礼外,其余的人都把给父母送礼排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一出手往往是最大的一笔。家住龙江家园的某酒厂销售员小王,月收入2500元,他送给父母每人一双价值150元的皮鞋,外加现金1万元。他说,春节送礼是中国的传统,应该继承。新时代女子医院的胡女士,月薪1500元,她送给父母每人一套内衣,外加各种食品,花费500元。胡女士说,父母把自己养大不容易,过年本应多给父母花些钱,但自己工资不高,还要养孩子,也只能买这些礼物了。花钱不在多少,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吧!
据记者调查,动辄给父母上千甚至上万元的多数是男士。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养儿防老,男孩赡养父母的责任更重一些,一些人把自己大部分的收入都给了父母,当然这多发生在没有结婚的年轻男士身上。春节家人团聚时,通常被他们当作表达孝心的最好时机。而当女儿的,更愿意为父母采购他们喜欢而有用的物品作为新春礼物。“我今年给父母准备的礼品主要是保暖用品和食品,希望在这个春节里为父母送去健康和口福。”新时代女子医院的刘大夫说,“我送去的保暖品和食品全部派上了用场,父母穿在身上暖在心上、吃在口中甜在心里。”
除了送健康、送口福之外,给喜欢品茶的父母送去名茶,给喜欢盆栽的父母送去盆景,给喜欢古董的父母送去瓷器,给喜欢旅游的父母送去潇洒一游,这些春节礼品形式在被调查者中占了一小部分。其实,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颖别致的礼品,只要献出孝心,父母们一定能够过一个开心年。
位居第二的送礼对象是孩子(既包括送礼者自己的孩子,也包括其亲戚家的孩子),其中又以压岁钱为主要的礼品形式。据调查,如今压岁钱的行情通常在50元~200元,其中以100元最为普遍。
在某公司工作的王女士,去年单位效益不太好,月工资由1500元降到了1000元,年终奖也没拿到一分钱,可她还是拿出600元给了6个侄子、侄女——“我有两个侄女,老公的侄女、侄子有4个,哪个也不能少,每年都是这样,今年也不能例外”。
调查显示,除老人孩子外,送礼对象的多少按顺序依次为亲戚、领导、朋友、同事。约七成被调查者选择给亲戚送礼,有四成以上承认给领导送了礼,而表示给朋友和同事送了礼的只占三成。
春节送礼花掉7个月总收入
春节礼品到底要花掉人们多少钱呢?
月收入2500元的酒厂销售员小王,除去给父母1万元现金和300元买鞋外,还给爱人买衣服花掉500元,给侄子买玩具花掉200元,送亲戚朋友的酒价值100元,送上司的烟酒价值500元,送同事的烟酒价值100元。可以算出,小王这个春节送礼费用1.7万元,是其月收入的近7倍。可以说,除去自己必要的生活开支,他去年挣的钱几乎都花在了这个春节上。
小王出手大方有他的特殊性,因为他是家在农村的父母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在新时代女子医院工作的郝女士的情况,则具有更大的代表性。郝女士月工资2000元,她今年送给父母和公婆现金共2000元,送给爱人的一部手机花了1000元,给女儿买衣服花费200元,给亲戚家小孩压岁钱600元,给朋友、同事、亲戚买东西花了500元,一共花费4300元,是她月收入的2倍。
据记者调查,春节送礼花费超过月薪数倍以上的不在少数,占被调查对象的65%以上,一部分花费较少的也都超过了自己的月薪。
月薪1000元的张女士是个护士,平时非常节俭,春节送礼也是能省则省。这个春节,她送给父母和公婆现金各500元,送给两个外甥200元。张女士说:“其实,爱人、亲戚、朋友,还有上司,我也挺想给他们‘意思’一下,可我收入只有这么多,多送我承受不起呀!”
最希望收到的礼物是现金
据调查,春节礼物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现金、购物卡、保健品、烟酒、衣物、工艺品、鲜花,甚至书本、光盘,都成为人们选择的对象。
那么,收礼者到底最喜欢什么样的礼物呢?在216份调查问卷中,有178份填上了“现金”,超过了82%。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沈女士一听到记者问这个问题,哈哈大笑起来,“最希望收到钱呗,那还用说”。
大多数送礼者也喜欢选择送现金,可事实上,送现金并不都行得通。在铁路部门工作的刘女士说:“给父母、子女送现金没问题,如果给领导也送现金,估计人家不敢收。当然,部分礼品用代金券代替还是不错的,送者省心,收者称心,但这仅限于送给领导或生意伙伴等。”
正因为如此,每年春节,为了给收礼者送上一份儿喜欢的礼物,人们往往绞尽脑汁。
[说法]
春节送礼 爱恨交织
从上述调查可以看出,春节送礼确实让人们花钱又费心,那么人们对春节送礼是怎么看的呢?
出人意料的是,85%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春节应该送礼”。月薪只有800元但今年春节送出去了5000元礼品的孙先生说:“我们是礼仪之邦,春节就要送礼,虽然经济上带来了一定的负担,但我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了一种快乐。”
教书育人的王老师告诉记者:“现在社会竞争太厉害了,平时大家各忙各的,很少有时间来回走动走动。过年了,好不容易放个长假,拿上点儿礼品串串门,感觉真是很好。”
王老师今年给父母的春节礼物是保健品,希望老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她说,当父母手中拿着她给他们买的礼品时,眼中竟然闪动着泪花。身为教师的她并不主张直接给孩子压岁钱,今年春节她送给女儿了一套百科全书,“女儿平时喜欢看书,早就吵着要一套百科全书了,我正好趁过年送给她,是不是很有意义啊”?
此外,王老师还准备了一些小礼品,到亲戚家、同事家逛了个遍,有些几年没有联系过的朋友又联系起来了,她很开心。“当然,我喜欢的春节送礼方式并不是现在人们批评的带有功利性的那种,我所指的应该是那种古时候的礼尚往来,礼轻情意重吧。”她说。
与王老师这样开开心心送礼的人形成对照的是,部分市民坦言痛恨送礼。
市民孙先生说:“为给我那个大客户春节送礼,我换了3次礼品,每次买回来后都觉得不合适,就跑去一次又一次地换礼品。最后,我听从朋友的建议,买了500元油票送了过去,因为对方是个有车族,每月要花不少油钱。他收到这个礼物很开心,一个劲儿感谢我,我悬着的心才放下,心想:明年的合作肯定会更加愉快。这年头,送礼没有创意不行啊!”好多像孙先生这样的生意人,都把过年送礼看作来年生意成败的关键,拼了命去猜想客户喜欢什么,送礼能不难吗?
同时,送礼花费也“水涨船高”。人们记忆中那种花几十元买一箱酒、几十块钱买一条烟送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礼多人不怪,礼重不压身”成了人们送礼的“新标准”,从各种高档奢侈品到商场超市的购物卡,都被当作礼品送人,而礼金也跟着翻番涨,这也是让很多人痛恨送礼的一个重要原因。
春节送礼,爱在哪儿恨又在哪儿呢?调查显示,主动的、心甘情愿的送礼让人爱,比如送给亲朋的礼物,多与少量力而行,送什么全在一片心意,让送者舒心,收者开心。那种有功利目的的送礼让人烦,比如,为了晋级送给上级的,送多了不舍得,还有行贿之嫌,送少了拿不出手,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送钱不行,送物又费心思,让人痛恨但不送又不行。
[思考]
让春节送礼回归情感交流本位
春节送礼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沉重的话题,许多人痛恨送礼,可是更多的人希望在春节时收到别人送来的礼品。
在对收到别人礼物的态度上,85%以上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来者不拒”,认为“既然送就是送得着,不要白不要”,其余15%的被调查者中,多数人表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有1人填写了“不安”,另有1人写的是“感激”。
从中,我们能看出春节送礼风越刮越烈的深层次原因:“人家等你送礼呢,不送肯定会得罪人”,有些人甚至把收到礼品的多少看作是人际关系好坏甚至社会地位高低的体现。而收了礼就得还礼,这一来一往便导致了送礼风的盛行。
可是,这种异化的春节送礼风,其副作用显而易见:对送礼者来讲,增加了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许多人因送礼导致生活质量在一段时间内下降,心生烦恼;对收礼者来说,接受了就不得不想着还礼,更有一些手握实权者利用春节收礼大搞权钱交易,一朝事发葬送前程的事,也并不罕见。
其实,“送礼”也并非全是贬义。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除了意味着欢乐、闲暇、温馨、幸福,还蕴含着一种浓浓的人情。走亲访友的风俗是我国淳朴民风的体现,春节时人们习惯带上一点儿礼物,捎上祝福,登门拜年,以表达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而重情尚义也正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当然,这样送礼要量入为出,重质而不重量。要传递亲情、表达友情等,不在乎礼品的丰厚与否,重要的是应突出送礼者的一片心意。逢年过节,常回家看看,陪老人聊聊天,带去点儿礼品,说点儿祝福、体贴的话,送礼的目的便达到了。
所以说,春节送礼风应当大改,但目标不是取消,而是使之回归到情感交流的本位。如此,世风会更正,人情会更浓,春节过得也会更开心。 (据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