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吹拂。这股春风吹到俺村后,俺家便有了非常大的改观:一是分到了12亩责任田,二是父亲可以理直气壮地出外做工,“发家致富”了。
我父母都是种地行家,父亲还有一手很不错的木工手艺。尤其父母都继承了祖辈们勤劳肯干的优秀品质,从此,俺家每年仅小麦就有六七千斤的收成,父亲做工也有几千元的收入。1984年年底,因俺家 “事迹突出”被县里树为“发家致富”的典型,在全县的表先大会上得到了表彰。有了余粮和余钱,父亲的腰板硬了,精神也好了。还有一件让父母骄傲的事儿,1985年我考上了大学,成了俺村第一个到省城读本科的“秀才”,村里像过节似的专门放了3天电影,向外村人炫耀。
父亲听说,每年的除夕中央电视台都要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决定买一台彩电。那时的彩电还是非常紧俏的商品,买到手很不容易。父亲很早就开始四处托人,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在年前把一台18型的彩电抱回了家。因为这是俺村的第一台彩电,俺家预感到大年夜一定会有不少人来看春晚,因此,早早就开始着手准备,但还是大大出乎俺全家的预料——全村200多口人呼啦啦来了近一半,把俺家宽敞的院子挤得满满当当。大人说笑,小孩打闹,那热闹的场面比村里放电影还要热闹。老村长显然是做了一番准备,他估摸着时间,在晚会开始前专门作了一番讲话:“……大家伙往后都要像宗选(父亲的名字)家一样,可劲地发家致富,家家户户都看上彩电,孩子们要像耀娃一样可劲地考大学,让咱村多出几个大学生……”
晚上8点,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母亲把整盆整盆的花生、瓜子、糖果送到大家手里,大家吃着、笑着、说着、闹着,评论着精彩的电视节目,满院的欢快和愉悦。尤其是我那爱热闹的奶奶,因为没看过电视,又不识字,时不时地说一句经典的外行话,总惹得满院人捧腹大笑。不知不觉中,新年的钟声敲响了。这时,母亲把两大锅年夜饭也做好了,我拿出俺家所有的碗筷给大家盛饭,乡邻们也不推辞,端起碗就吃。俺家只有十几副碗筷,有些人只好等着,吃完的人把碗筷洗刷后,下一茬人接着吃,直到晚会结束了好久才轮够一遍。
这个大年夜是1985年的除夕,到现在虽然已过去了20多年,但至今我仍记忆犹新。我一直认为这个大年夜对俺家乃至俺村来说,就是一座里程碑,因为从这里我清晰地看了希望和幸福的所在。
(瀍河回族区启明南路林校家属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