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北陵
庙会,成为各地春节一景,人气最旺之所处。洛阳日报社在西苑公园举办的首届春节文化庙会,成为今年我市春节文化活动的最大看点:河洛大鼓、二鬼摔跤、抖空竹、踩高跷、杂技、武术等50多个节目轮番登台,场外伴随着猜谜语、楹联大赛、古玩展、年画展等参与活动,使人在热闹中找到了传统的年味。为满足市民要求,庙会又延长至正月十六。(本报25日报道)
春节期间庙会之所以最火,倒不只是因为庙会多在空旷的公共场地举办,能够聚集很多人,也不只是因为可以满足人们喜欢热闹、尽兴娱乐的心理需求,更主要的是因为其极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舞龙灯狮子,放烟花爆竹,卖年画窗花,踩高跷玩彩船,请盘香求财神等。可以说,文化,是庙会吸引力之所在。
今年全国一些地方的庙会之所以比往年更吸引人,也因为突出了文化:北京地坛庙会有了老北京物件展;东岳庙庙会在“福”文化主题下,断档近百年的传统民俗节目“幡鼓齐动十三档”重现风采,成为开场大戏;重庆禹王庙会主会场湖广会馆的祭祖祈福、戏曲欣赏、打财神等庙会活动……这些庙会,都以独特的文化吸引了大批市民和外地游客。
文化,其实并不只是舞台与荧屏上的高雅时尚,也不只是刻印在卷卷书册上散发浓香,它更展现在亲近广大百姓的传统民俗之中。人们需要这样的民俗文化,是因它具有其他文化形态更少有的功能:记录功能——保留着先人特定的文化创造,以供后人继承;认知功能——张扬民族个性,让人们从中得以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的差异;教化功能——在认识和接受传统中塑造和完善自我;凝聚功能——通过内向的凝聚和外在的融合,形成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变革功能——通过文化活动改变精神状态,变革思想观念,扩展思维领域;融合功能——与其他文化既碰撞,又融合,在双向互动中演进。
尽管中国社会日益多元化,但在传统佳节里,中国人总对民俗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文化总是在因袭、扬弃、创造、输出、输入、融合中不断演进。庙会的可取之处,就在于好玩之中让人触摸到延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庙会,贮集了太多的历史,犹如夹在中华民族史册中的一页书签,让人感动、感慨。毫无疑问,庙会所演绎的过年习俗仪式,包含着中国人内心最深的情感及文化信息。
由今年春节期间各地人山人海的庙会,我想到,民俗文化尤其需要呵护:政府有意识地组织,多方的扶助与支持,广大百姓的参与和创造。多在文化上做文章,少一些单纯商业化的考量,这对于春节保护的意义,恐怕要远大于“申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