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14版:本期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年假过后,别让“空巢”成“空心”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7 年 3 月 3 日 星期    【打印】  
年假过后,别让“空巢”成“空心”
  吃过元宵,看了花灯,意味着中国传统的“春节”就算过完了,从四面八方赶回家团聚的人们将再次踏上旅途,把身心都带回到正常的学习、工作状态中。眼见着一家人欢聚一堂的热闹情景几乎在一夜间消失殆尽,留守家庭的“咱爸咱妈”又成为失落的“空巢老人”。

  面对“空巢”多寂寞

  我们常说的“空巢”是指家中只有两个老人或一个老人的状况,子女、孙辈不与父母或祖父母同吃同住。一般情况下,晚辈回家探望父母最长的时间在一周左右。

  家住纱厂南路的张大妈告诉记者,她儿女双全,本来想着即使“飞”走一个总还会留下一个,可先是女儿留在北京读研,继而儿子和媳妇都到外地工作了。虽然自己和老伴儿都希望孩子有更大的发展,但刚过了年,儿女们就呼呼啦啦全走了,让她心里感觉空落落的。

  西工区的李先生说,从大年初三开始,他就操心给儿子买回长沙的火车票,一想到儿子在家呆不了几天就要离开,心情总有些烦躁。即使在家里,他也有事没事地老想围着儿子转,一方面不想让儿子走,一方面还怕唠叨多了儿子心烦。“儿子一走又只剩我和老伴儿在家,心里不舒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新年过后,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都面临家庭再次“空巢”的现象。团聚的热闹过后,子女的离去使得父母更容易失落,甚至产生对寂寞的恐惧心理。

  怎么就“空巢”了?

  市第五人民医院老年科主任、主任医师魏东说,“空巢家庭”的老人由于长期独处,很容易心情郁闷,“空巢”现象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据统计,现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总数已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以上,不少城市里独居的老人比例高达25%以上。

  魏大夫说,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几点: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使得家庭功能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家庭规模在缩小,三口之家、单亲家庭增多,甚至一口之家者也不在少数;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年轻人工作繁忙,使得一些儿女虽未与老人分炊,却顾不上照顾老人,也缺少与老人的沟通;经济的发展使得年轻人异地求职、外出打工成为惯常现象;由于近年来住房条件的改善,很多年轻人都拥有了自己的住房,由于与上代人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不同,他们多数都喜欢独立居住;留学热持续升温,经济的迅猛发展,也使得许多人有实力让孩子出国读书。于是,不少父母独居的时间较多,便形成了实质意义上的“空巢家庭”。

  “空巢”影响健康

  谁都不喜欢孤独,特别是老年人,一旦出现“空巢”,由于缺乏与子女及其他亲人的交流,容易在感情和心理上失去支柱,感到寂寞和孤独,对自己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这些情况在老伴儿故去的“空巢家庭”表现得更为突出。

  魏大夫说,在经过中国传统“春节”的热闹团聚后,子女忽然都离开,更容易使“空巢父母”产生不良情绪,从而派生出一些心理疾病,比如空巢综合征、忧郁症等,还可导致其他症状和疾病,如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质量差、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心慌气短、消化不良、心律失常、血压增高等。“他们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一般情况下都会在两三天内消失,如果情况严重或持续时间超过一周,就要及时向心理医生求助或到医院就诊。”

  有相关调查表明,“空巢父母”容易因抑郁而萌发自杀念头,而且“自杀成功率”较高。在长期抑郁、绝望的情况下,他们对结束生命的选择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仔细考虑的,一旦决定,很难改变,身边没人陪伴又给他们的自杀创造了机会。

  子女:别让“空巢”成“空心”

  魏大夫分析说,当代的“空巢父母”都比较传统,他们年轻时为子女付出了许多时间、精力和金钱,甚至自己的事业也因此受到影响,有些老人直到现在还在帮子女带孙子、外孙,他们非常希望得到子女的回报,尤其需要子女感情上的关怀。因此,子女的关怀是不让“空巢父母”“空心”的重要因素。

  面对唠叨别吝啬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子女都会发现,父母变得越来越唠叨。魏大夫说,唠叨其实是一种不放心的表现,是关心的另一种形式。面对父母的唠叨,子女如果表现出不耐烦,父母仍会担心,唠叨还会继续。最好的处理方法是“以唠叨对付唠叨”,即对父母关心的内容主动多做解释,这样父母自然不再重复相同话题。

  常回家看看。魏大夫说,子女要了解父母的心情,尽量常回家看看,陪陪老人,帮父母干干家务活儿等,这是对处于孤独中的老人的最大安慰。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越来越脆弱。因此,亲情的抚慰对“空巢父母”的健康生活至关重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尽量常回家看看。”

  多打电话。一些子女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对父母好就是让他们吃好、住好,尽量使他们生活得舒适一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其实我市大多数父母对这些并不是很在乎,他们最需要的是儿女的亲情。一些长年在外地的子女,闲时应该多打电话、多发短信,从离开家时起,就要随时通过电话等联系方式把生活情况告诉父母,这会让他们觉得儿女在想念他们。这种回报比让“空巢父母”吃山珍海味、住花园洋房更能慰藉他们的心。“电话是最方便最有效的关怀方法。”

  记住父母的生日。魏大夫说,作为子女,一定要记住父母的生日,这是对父母心理的重大慰藉。魏大夫说,有条件的在这天要尽量陪在父母身边,如果离家远,可以通过电话给予问候或者邮寄父母喜欢的小礼品,收到礼物的父母会非常高兴的。

  “空巢父母”:心态要乐观

  那么,作为“空巢父母”,要如何克服“空心”状况呢?

  乐观面对“空巢”心理。专家称,“空巢父母”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摆正心态,要对亲子关系有一个正确认识:无论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儿女终究要到外面去闯世界,去寻求属于他们的一片天地。父母应为他们的独立而欣慰,为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而自豪。在子女离家前,父母就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节奏,而不是一切围着孩子转。

  多培养兴趣爱好。父母在孩子离开家后,应主动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排遣孤独,或寻找替代物填补感情的空白。“空巢父母”空闲时间相对较多,完全可以用这些时间重新拾起因工作而放弃了的爱好。即便没有兴趣也可以培养,比如书法、唱戏、收藏、烹饪、养鸟、健身等等,在此过程中广交朋友,不但可以活跃大脑,还开阔了眼界,使生活充满生气,这是战胜“空巢”孤独感的极佳途径。一些身体较好的老人,还可积极投身于社会,重新确立生活目标。

  夫妻相互关心。“空巢父母”之间在子女离家后,又回到了最初的“二人世界”,“少年夫妻老来伴”,此时老伴间更应注意相互给予对方更多的关心、体贴和安慰,建立自己新的生活规律和情感支持系统,不要因为子女的暂时回家而改变,以使自己的心态保持稳定。

  饲养宠物来作伴。饲养宠物也不失为“空巢家庭”的好选择。有研究表明,喂养伴侣动物有助于娱乐并放松身心,使感情有所依靠,有助于减轻压力,加强感情交流,促进身心健康。

  注意营养和健康。许多“空巢父母”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很可能常常懒得做饭,这样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缺乏,像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是维生素补充不够等。因此,“空巢父母”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要格外关注,如有一些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像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要按时服药、及时就诊、规律复查、适量运动。

  相关链接

  两只大鸟哺育了一窝小鸟,小鸟们翅膀硬了,一只只飞走,大鸟老了,盼着小鸟回来,但小鸟有了自己的天空和自己的窝,还有了嗷嗷待哺的小小鸟,不能经常回来了。

  时下,许多农村老人已成为童话中的“老鸟”。“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他们的生存状态,不能让人释怀。

  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着相似的精神上的窘困,又有着许多不同。在农村老人中,只有2.8%的人拥有“退休金”作为生活来源,而在城市,这个数字是65%。《农民日报》曾发文说:他们多数都在强忍病痛的折磨,甚至根本无暇顾及精神上的孤独与落寞。

  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都是子女和父母一起生活,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儿女为父母养老送终。如今,随着社会变革、人口流动,这种传统正日益被打破,不论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趋向独立生活。

  由于儿女不在身边,农村“空巢老人”面对生活,困难相对来说比一般老人要多。比如家务、看病,尤其是与日俱增的孤独感,使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农村“空巢老人”晚景更加凄凉。

  有调查表明,两代分居模式使农村老人生活质量难以提高。在农村,18.2%的老人是与子女分开生活,由于年龄差距而产生的代沟更使农村老人倍感孤寂。有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村老人中,认为子女不孝顺或孝顺程度一般的占了26.1%,这在老人基数庞大的前提下,是一个惊人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