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卫生局最近作出规定,其中一条是要求医生在给病人诊疗后除了要按既往的礼貌用语说“再见”外,还必须向病人道一声“谢谢”。
这一规定立即引起了褒贬不一的反应。有人说,既往国内一直称“求医”,国外谓“看医生”的习惯说法不对。实际上,患者是医生的“顾客”,是医生的衣食父母,医生向患者道声“谢谢”,是十分应当的,并不过分,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观念的更新,是患者价值的体现,可以鞭策医生更忠心耿耿地为患者服务。
还有人则认为,这简直是对医患二者的讥讽,不伦不类,是对千百年以来“求医”这一社会风情的否定。一声“谢谢”,别说医生自觉出口别扭,就连患者也更觉尴尬,甚至想入非非:你给我看了病,为我解除了痛苦,还要谢我。是谢我使你们赚了钱?还是谢我得了病,以后尽量多得病?
笔者认为,这一行政命令是否下达的早了些,这并不能改变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对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健全也不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千百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广大农村,医患之间是十分融洽的。在农村,最受尊敬的是老师和医生,人们通称这两类人为“先生”,甚至有“先生门前过,必须得起座,虽说用不着,他是常备客”的民谣。
医疗制度改革是当前社会改革中公认的最大难题之一。但是,无论怎样改,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良好医患关系的主流不能变。医患之间绝不是对立的双方,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信任的。他们共同协力战胜病魔,因此有人称他们应该是战友。病人把整个躯体甚至生命都交给了医生,医生就应该对病人认真负责,尽全力解除病人的痛苦。病人敬重医生,医生体贴病人,医患之间需要真情。遵守职业道德是做一个医生的最基本的原则,抛开这些,他就不配做一个医生。职业道德需要一生去恪守、去捍卫。
背诵式的一声“谢谢”不一定能唤起真情,只有相互之间用心去呵护,才能相互之间真诚地从心底里奏出“谢谢”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