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8版:视野
3上一版  
PDF 版PDF版
温柔开启权力之门
新闻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7 年 3 月 9 日 星期    【打印】  
温柔开启权力之门
在国际政界清一色的西装领带中,女性领导人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
  塞格林·罗亚尔
  路易莎·迪奥戈
  安格拉·默克尔
  约翰逊·瑟利夫
  格洛丽亚·阿罗约
  “这一次我要参选的是总统,我是那个做决定的人。”

  美国前第一夫人、纽约州联邦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近期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这样说。她坦言,如果成功当选美国总统,丈夫克林顿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事实上,在希拉里竞选美国总统的“风头”之前,全球已有多位女性领导人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

  女人当“家”

  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于1960年当选斯里兰卡总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政府女性领导人。如今,全世界现任女性最高领导人共有11位,包括拉脱维亚总统瓦伊拉·维基耶·弗赖贝加、菲律宾总统格洛丽亚·阿罗约、爱尔兰总统玛丽·麦卡利斯、芬兰总统塔里娅·哈洛宁、利比里亚总统约翰逊·瑟利夫和智利总统米歇尔·巴切莱特以及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莫桑比克总理路易莎·迪奥戈、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韩国总理韩明淑、牙买加总理米勒等。6位女总统中的前四位已经是第二任期。

  此外,法国社会党总统候选人塞格林·罗亚尔尘埃尚未落定,却已经引来了关注。这位正在向爱丽舍宫宝座发起冲击的美国政治家,成为法国女性杂志《嘉人》去年底评选的世界政坛上七位颇具知名度的女性领导人之一。罗亚尔与韩国女总理韩明淑、以色列外长利夫尼一道,被评为“正在升起的政坛明星”。而勇于克服女性局限的智利总统巴切莱特是“生存者”;曾经流亡海外的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是“归来的女儿”;牙买加总理米勒是“平民论者”;德国总理默克尔则是“旁观者”。

  这七人中,有四人是所在国家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领导人。默克尔2005年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巴切莱特曾是智利一名普通的单身母亲,自2000年3月投身政坛后,成为智利和拉美历史上第一位女国防部长,2006年1月,她成为智利的最高国家元首;从政10年的米勒由于出身贫穷,被认为是代表牙买加底层民众利益的政治家,她凭借坚忍不拔的精神,于2006年3月成为牙买加历史上首位女总理;非洲首位民选女总统瑟利夫在美国当过洗碗工,在国内坐过牢,作为利比里亚团结党的领导人,瑟利夫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尊重。

  政坛向她们敞开大门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的作用逐渐得到了认可。因此各个行业中女性的比例大多有所增加,政界也无例外。”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丁娟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这样说。

  “特别是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之后,各国纷纷加大了女性参政的步伐。”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呼吁各国政府承诺保护妇女人权。其中,《行动纲领》明确要求加速推进“各国参政人员中女性比例达到30%”的目标。“这个‘30%’的数字通常是通过议会中的性别比例来计算的。目前已经有十几个国家达到了这个标准,但是全球平均值还没有达到。在这次世界妇女大会之后,各国都依据对联合国的承诺,向女性敞开政界的大门。”丁娟说。

  此外,丁娟认为,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是出现越来越多女性领导人的原因。“当代政府逐渐由管理职能向公共服务职能转变——这一转变几乎覆盖了全世界的所有国家。而在为公众服务这方面,女性特质使女性领导人有了一种天然的优势。”

  “当然,不同国家的女性领导人走上权力巅峰的具体原因是不同的,这受到该国家或者地区历史和文化的制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焱宇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女性领导人是“和平守护者”

  在佩罗西成为美国200多年来的第一位女议长后,有媒体称,在男性一统天下的政治领域,佩罗西打破的不是“玻璃天花板”,而是“大理石天花板”。

  女性领导人天生有其性别意识,因此更加倾向于关注宗教、自由、民主、平等这些问题。在她们的执政过程中,医疗、教育、环保、弱势群体等领域可能会得到更多重视。

  美国《新闻周刊》曾称女性领导人是“和平守护者”:“世界上没有哪儿比刚刚经历过战乱的国家更需要女性领导人,因为她们更懂得安抚战后人民的脆弱心灵。”女性领导人在消除种族、宗教以及政治差异方面比男性更胜一筹。因此在战后地区,人们会更加信任女性领导人。如卢旺达议会中,女性占据了49%的席位,成为当今世界男女比例最为接近的议会。

  联合国去年发表的一份关于女性领导人的报告称,女性在商界、政界和学术界担任领导的情况有所改善,但女性参与这些领域决策层的步伐仍然不够,原因是女性参与过程中比男性面临更多障碍。             (摘自《瞭望》)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