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七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资料图片) |
|
农历六月初六是望夏节。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
望夏节到来时,麦子刚刚收割完,难得有这样一个节日让人休息一下。新女婿带上“夏礼”去看望丈母娘,谓之“望夏”。
乞巧节的晚上,天上人间都有好戏。天上:喜鹊都往银河飞,搭起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人间:大姑娘都往月亮下凑,引线穿针,祈愿出嫁后成为巧媳妇。
望夏节,夏忙中的休止符;乞巧节,天地间的爱情歌。
□本报记者 孙钦良
一
要说六月初六,得先说六月初一。
按节令,到了六月初一,河洛大地麦子成熟,沃野田畴一派繁忙景象,抢收小麦成为头等大事,诸多事务都得为此让路。农民一年中最重视这几天,称之为“焦麦头天”。
说来奇怪,旧时乡村从六月初一开始,在一派繁忙之中,却又有了过年的意味。因为到了六月初一,一年过了一半,农民要过“半年节”。这天,人们不仅要祭祖,全家还要吃一顿“半年团圆饭”,祈求生活平安。
查阅河南民俗典籍,笔者发现,豫东、豫南最重视六月初一,有“六月初一过小年”之说。当日,人们或在屋中,或在院内,或在麦场上摆供桌,放上馍、桃、李等五种供品,再用一只斗盛满新收的小麦,在斗上贴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放炮,隆重庆祝丰收,企盼风调雨顺。之后,人们还要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高高兴兴地度过六月初一。
从六月初一到六月初六,麦子基本收割完毕。看着辛辛苦苦打下的小麦,被运到了麦场,堆成了麦垛,农民们都很高兴,于是到了六月初六,便要再安排一个节日,以示庆祝。
六月初六,又称“望夏节”、“炒面节”、“闺女节”。这一天,有闺女的人家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后再送回婆家。民谚云“六月六,请姑姑”,“六月六,挂锄钩,叫了大姑叫小姑”——六月六的重视对象,是妇女。
洛阳过“六月六”的风俗也是重视妇女。是日,新女婿得去看望丈母娘,外孙得去看望外婆,侄女得去看望姑母。偃师的风俗有点儿特别:新女婿看望丈母娘时,带的礼物当中,除了蒸馍、油条外,还须带上一对瓠子。
啥叫瓠子?很多人不知道,有的地方称之为蒲瓜,属于葫芦科藤蔓植物,花白色,果实细长,呈圆筒形,直径3寸许,食之如冬瓜。这东西样子并不好看,但此日作为礼物,却必须放在篮子最上面——农村人走亲戚,篮子里放礼物,最上面要盖上毛巾。这条毛巾是新崭崭的,盖在篮子上面一来是为了防尘,二来是里面放的啥礼物,可以遮挡一下,以避免一览无余。可是,这一天,让一对瓠子如此显摆,是为啥呢?
原来,远古之时,西亳高辛氏的女儿养了一个异物,形似狗,名曰盘瓠,机灵勇猛,非常忠诚。当时外敌入侵,城破在即,情势危急。高辛氏许诺:有能退敌者,愿以女儿嫁之。结果没一人能够退敌,西亳城危在旦夕,高辛氏忧心如焚。正在这时,盘瓠擒敌首来献,城遂解危。
可是,高辛氏反悔了,认为盘瓠似狗,不具人形,说啥也不让女儿与之婚配。而他的女儿却很守信用,愿与盘瓠结为夫妻。此女讲信用,值得钦佩,当地先民就用瓠子象征信用与良缘。直至今日,当地仍有新婿沿用此习,把瓠子作为“望夏礼”送给丈母娘。
六月六寓意六六大顺、吉祥如意。所以按偃师旧俗,新人多于此日举行婚礼,取两全其美、成双成对之意。按洛宁的规矩,此日人们要走姻亲,称为“瞧夏”,所以“望夏节”又有“瞧夏节”之称。汝阳等地于此日以饼干祀于先茔。吉利一带则把六月初二称为“望夏节”。“六月六,晒丝绸”,也有的地方在这一天晒被褥、书籍的。到了望夏节,许多地方进入多雨季节,晒晒被褥、书籍,也好防霉防虫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
七月七乞巧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
洛阳人把七月七称为女儿节,又叫女节,将这天晚上称为七夕。是夜,大姑娘小媳妇都要来到月亮地儿,引线穿针,看谁的手最灵巧,所以七月七又叫乞巧节。
为迎接乞巧节,年轻女性很早就开始做准备。早在数天前,三五女友自愿结合,选麦、豆等五种谷物,分别放在碗内或小盆内,称之为“巧芽”。到了七月七早上,三五个人围在一起,依次把这五种新芽小心地置于清水中,放在太阳下观影。如果谁的芽芽呈现花朵状,则为“巧女”;谁的芽芽呈现棒槌状,则为“拙女”。
栾川的风俗则不同,年轻女性进行的是“丢针儿”活动:在太阳底下放置一个碗,碗中盛水,放小针于水碗之中,谁的针浮于水面,谁就是巧女,反之则是拙女。
这些测试工作结束后,女子们就将巧芽佐以鸡蛋包成饺子,分而食之。这饺子称“乞巧饺子”。到了中午,五到七名女性组成一组,用面食供“七姑娘”像。“七姑娘”像是用秸秆扎成的,能够燃烧,所以,供奉之后要拿到十字路口焚烧。火一点着,大家就要按原路返回,不能回头看,说是看一眼就会变成黑眼窝。
到了晚上,压轴戏上演:女子们纷纷拿出针线,对月穿针,对人示巧,弄了一大堆针线,看谁先穿完。先完成任务者,便是“得巧”了,迟了的便为“输巧”。这等于一次业务考试,是妇女专业技能的大比拼。若一个人今年得巧,明年还得巧,多年都是这样的话,这人便是个“女状元”,大家都看得起她,说她将来找个好女婿是不成问题的;若是今年输巧,明年还输巧,这人便是个笨闺女,将来不好找婆家。
于是,笨姑娘们便很着急。她们不甘落伍,各自找一僻静处,供上瓜果,对着天上的织女星祷告,求织女赐给自己织锦妙术。到了第二天早上,她们赶快起床来看,若瓜果上结有蛛网,算是得巧了。另外,女孩子还趁着女儿节,用凤仙花染指甲,八根手指的指甲都染了,就是不染食指,怕的是鸡子叨、狗来咬。还有那胆大的姑娘,跟着泼辣媳妇到河边洗头洗身,洗去污垢,治病疗疾。传说这一天河水是织女泪汇成的,有特殊的疗效,可以包治百病。如果当晚有雨,民间则认为这是牛郎织女相见时的幸福泪。
更有那些未婚的姑娘,向往婚姻爱情,却又有点儿害羞,便隐身于瓜棚下或是花丛中,静听织女指点自己的婚姻,预测自己的婚姻前程。可她们哪里能听得到呢?这时候,织女正忙着与她的牛郎缠绵,诉说着万般相思呢。
三
原来,乞巧节的起源,与牛郎织女大有关系。
相传很久以前,南阳城西有一个牛家庄。牛家庄里有一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跟着哥嫂度日。嫂子虐待他,每天逼他干很多活。有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当面交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到有十头牛时才能回家。
牛郎进山放牛,坐在树下发愁。一个白胡子老头路过,问他为何伤心。当老头得知是这么一回事时,就笑着对他说:“别难过,伏牛山里有一头老牛,病了,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了,你不就又得了一头牛,就可以赶着十头牛回家了吗?”
牛郎翻山越岭,终于找到了那头老牛。老牛病得厉害,饿得抬不起头。他精心喂养,三天后老牛才吃饱,抬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界仙牛,因触犯天规,被贬到人间,摔坏了腿,动弹不得,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伤口,一个月才能痊愈。
牛郎不畏艰辛,白天遍采百花露水,为老牛洗伤口,晚上依偎着老牛睡觉。老牛的病慢慢好了,牛郎就高高兴兴地赶着十头牛回家了。
可是,他回家后,嫂子对他仍然不好,几次要加害于他,都被老牛设法搭救。嫂子恼羞成怒,要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什么都没要,只要了那头老牛与他相伴,离开哥嫂,到处流浪。老牛见牛郎忠厚可怜,就对他说,你应该成个家了。牛郎说:我这么穷,谁会做我的妻子?老牛说:别犯愁,三天后的夜里,有七个美女到河中洗澡,你不要出声,悄悄上前抱走一个美女的衣服,这个美女便是你的妻子了。
三天后的夜晚,月光如洗,云静风轻,牛郎果见来了七个美女,人人肤如白雪,在清清的河水中沐浴嬉戏。牛郎顾不上欣赏,按照老牛的吩咐,就近于树杈上抱了一套衣裙,拔腿就走。
原来,这七个美女都是仙女,被抢走衣服的那个年龄最小,是七仙女。她赤身裸体,没法返回天庭,只好在林子里盲目奔跑,跑得没有一点儿力气时,看见了一座茅屋,正是牛郎的家。她走进茅屋,牛郎见了,赶紧喂她汤水,让她休息。他们两情相悦,七仙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她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教大家养蚕缫丝,织出绸缎,大家亲切地称她为织女。
夫妻俩男耕女织,情深意重,生了一男一女,生活十分幸福。可是好景不长,此事被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拉上织女便要返回天庭。牛郎归家之后,老牛赶紧让他去追赶织女。可牛郎是凡人,没有登天的云鞋。老牛说:我快死了,我死后,你马上用我的皮做鞋,穿上就可以登天了。
牛郎照办了,穿上云鞋,拉起一双儿女,腾云驾雾去追赶织女。天路漫漫,白云飘飘,眼见就要追上了,谁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出现在他面前。牛郎和织女,被隔在银河两岸,只能相对哭泣。他们哭啊哭啊,日夜不止,其忠贞的爱情感动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两人每年七月七在鹊桥上相会。
这是我国流传最广的民间传说,这个故事和梁祝化蝶一样,体现了先民最善良、最浪漫的情怀。所以,这个节日,人间与天上都在过,君王和平民都喜欢。唐明皇和杨贵妃演绎出“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佳话,一般百姓也乐于把牛郎织女的故事编成戏本,广为传播。在洛阳,到了七月七,戏台上总少不了一出《天河配》。而历代读书人,也少不了把“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背得滚瓜烂熟。宋人秦观,还为七夕节作了一首《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写得极好,让人们牢牢记住了这一天。
于是,“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从古到今,七夕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