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刘建新 见习记者 张贵坊) 昨天,伊川县鸣皋镇鸣皋村农民纪冉在自己的家庭收支明细账上,用蝇头小楷工工整整地记录了一笔账:“卖2本旧书,3元钱。”
至此,纪冉记录家庭日常收支有案可查的历史已达56年又80天。从1950年农历十一月初三至今,纪冉将家庭所有的收支项目密密麻麻地记了11册账簿,记录收支项目达10万余笔、100万字以上。
纪冉生于1931年,由于家贫,只读了小学。1945年,父亲和哥哥接连失去劳动能力,14岁的他便成了“小当家”,开始详细记录家里的所有收支。由于年代久远,纪冉1950年农历十一月初二以前的账册已经遗失。
翻开这些纸张发黄变脆的账簿,那些平凡的数字和短语一经串联,处处折射着历史的脉络——
新中国的成立,使纪家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1952年农历七月,纪家买肉、蛋、油的记录出现了6次;1952年八月十三,账簿显示,纪冉第一次花钱看了场电影;1957年八月初二,纪冉和母亲照了个合影,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照相。
然而,1959年后,纪家的经济状况开始恶化:1959年正月十九,纪家把家中仅有的铜、铁等少量金属全部卖掉以接济生活,这在纪家以前的账上从未出现过。1966年,纪冉长期从事的刻章、修配首饰的商业活动被严厉禁止,账簿上以前频频出现的“刻、修、配”收入消失。1976年六月初六,纪冉的大儿子结婚,但这天的账簿上没有任何开支。纪冉说,家里太穷,儿子结婚没请客。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纪家带来了机遇。1979年九月二十一,纪冉的账上有了这样一笔开支:购买石质印章模10个,标志着纪冉又开始做刻章生意。1980年,纪家总收入即达到2326元2角4分。
1985年年底,纪冉在账簿上写下了这样雄心勃勃的“计划”:1986年,全家收入5000元(保底)。该年,纪家各项收入实为13688元6角8分,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元户”。
1987年,纪家购买了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电器。
1990年,纪家花费4944元9角2分盖了新房。
1992年五月十一,纪冉花200元钱买了台黑白电视机。
2001年,纪冉的二儿子在镇上开了一家家电卖场,“生意不赖”。
…… ……
市档案馆副馆长吕莲慧看到这些账簿后,惊喜地说,纪冉的家庭账簿不仅无意中精确记载了一个豫西普通农民家庭50多年的经济变迁,而且折射出我国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具有很高的历史、经济研究价值。
(详细报道见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