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亚 摄 |
|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亡国灭了一代君主,却成就了一代词王,幸与不幸尽在不言中。
汽车沿着邙山脚下的车道急速行驶着。透过车窗,但见远远近近、时断时续散布在阡陌纵横田野上的,是历尽千百年风雨的邙山古墓冢群,在深秋寒意袭袭的冷雨中,倍感凄荒与清冷。
车载音响里,邓丽君正凄婉地唱着“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名篇《虞美人》。忽然想到李煜也是葬在邙山的,这眼前高高低低的古冢,不知有没有他的一座。
作为一个皇帝,李煜是个十足的失败者,没有政治和军事才能,不能很好地治理国家,江山在风雨飘摇中,他却还在江南一隅苟安,依然过着“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的日子,所以在宋军破城时,既无退路,也无自戕的勇气,只能肉袒出降。
李煜被软禁以后,苟且活着的日子也是不好过的,举手投足都要看他人的眼色。如此不堪的生活,难免让后主怀旧,对于一个文采四溢的词人来说,没有比填词更好的抒怀方法了。
但这个长在深宫大院里,被王国维称之为“长于妇人之手,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的懦弱而天真的逊君,不知道写几首词,发泄一下心中难消的郁闷之情也是要不得的,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引得宋太宗极度愤怒,从而招至杀身大祸,竟在七夕李后主生日这天,用一杯毒酒了却了他42岁的生命。
想想宋太宗实在是小气,破了人家的江山,囚了已经没有反抗能力的皇帝,连让人家自己为自己哭几声都不许,倘若后主有勾践之志,杀之也就罢了,但是这位后主哪有这样的抱负?连他自己都叹息“几曾识干戈”,哪能与宋太宗这样的戎马皇帝相比?他只不过是怀念一下自己曾有过的荣华富贵的生活,充其量不过是“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的哀叹,毫无复国之志,宋太宗却连“垂泪对宫娥”的日子都不给。
不由得想起另一位葬在邙山的逊君——蜀国的后主、刘备的傻儿子刘禅。
刘禅也是在城破时,反缚双手出城投降的,和李煜相同的是在政治上他没有雄才大略,和李煜不同的是刘禅没有李煜那样的一颗赤子之心和满腹的才华,在司马昭的几番试探下,都因为傻得出奇而顺利过关,平平安安,终老一生,只落下“乐不思蜀”的笑谈。
李煜的不幸结局是因为他的词作,而不幸的经历也造就了他非凡的诗词才能。在被囚禁之前,他的词作满是花间之气,谈不上有多大的成就,而在被囚之后,他开了豪放之先河,又使词作由下层教坊的俗传转化到上层士族的雅颂,开创了宋词创作的新篇章。他的创作风格甚至影响到了苏轼和辛弃疾,使宋词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李后主也成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亡国灭了一代君主,却成就了一代词王,幸与不幸尽在不言中。
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冢群越来越模糊在视线里,正如李煜渐渐模糊在历史中的身影。想来让人叹惜,他的文集早已失传,留于尘世的,李煜有可确定的三十八首词。不知他填这些词时,是不是早料到自己的人生结局,才发出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千古忧叹。(张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