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喜花与孙子 | |
喜花,乃是喜庆之花。剪喜花、贴喜花,是民间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广大农村有着悠久历史。
西出洛宁县城10公里,便是马店镇小街村。村里有一位60多岁的大娘王喜花,名字叫得喜庆、吉祥,还能剪一手更为喜庆、吉祥的纸花,是附近有名的“剪花娘子”。
王喜花,1942年生,娘家在马店镇吕村,自幼心灵手巧,虽没念过书,却学啥像啥,穿针引线,样样在行。婚后,她跟村里的一位远房亲戚学剪纸,因学得快、剪得好,人又和气,上门求花的人常年不断。
喜花大娘剪的喜花,主要是用于婚喜礼仪和时令节气的“窗花”、“炕围花”、“顶棚花”,以吉祥的传统题材为主,“花好月圆”、“鸾凤呈祥”、“鸳鸯戏水”、“蝴蝶恋花”、“早生贵子”、“五谷丰登”等。
和许多民间艺人一样,喜花大娘剪喜花从不打草稿,三折两叠,操刀即剪,动作干脆利落,往往一挥而就。其作品构图丰满、造型灵动、线条流畅、对比强烈,运剪亦拙亦巧富于力度,剪味纸感尽显其中!
关于喜花大娘剪喜花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王喜花年轻的时候,村里有一个叫“红燕妈”的邻居婶子,手巧,剪纸技艺远近闻名。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村里常遭“刀客”抢劫。有一次,“刀客”闯进红燕家,翻东找西什么也没找着,十分恼火,正要砸东西,忽然看到贴在墙上的满壁剪纸花,心生欢喜,随手用刀子剜下来拿跑了——喜花大娘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喜欢上剪喜花的,没想到,拿起剪刀就再也放不下了!
喜花大娘的剪纸喜花以团花形制或对称样式为主,并运用剪纸“千剪不断,万刀不落”的特质,通过圆满、完整、平稳、偶数、硕大等唯美形式表现出来,既表达团圆美满、连续不断的善良愿望,又突出丰满热烈、明快亮丽的美感表达!
在喜花大娘的作品里,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剪纸这种艺术形式之所以受人喜爱,除了因其美好、喜庆的内容之外,还因为它成团、对应、完满、众多、连续不断的形式以及纯朴善良、根深蒂固的民间喜愿——团圆、众多、成双成对、绵延不绝……
喜花剪纸在豫西源远流长、传承有序。王喜花大娘曾对我说,教她学剪喜花的婶子“红燕妈”在新中国成立后没多久就病逝了,这位婶子病重的时候,曾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大包剪纸底样交给她。她现在能剪几百张不重样的喜花纹样,多半是从婶子那儿学来的!
看喜花大娘剪喜花,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认识上的提高。使我感动的是,喜花大娘剪花时的那种投入与沉醉的心态——真诚于心,喜形于色,“灿若云霞”的面庞,就像盛开的美丽“喜花”……
杨海彤 李滔/文 索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