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6日,市某医院的儿科主任刘亚玲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正在直播的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会。当温总理说到关于建立儿童医疗保险的话题,并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时,刘亚玲很兴奋,她说:“早就该这样了。”兴奋之余,刘亚玲还有一句话憋在心里:要关注儿童的健康,也要关注保护儿童健康的人!
刘亚玲为现在儿科的状况担忧:因为工作风险大、压力大、待遇相对较低,许多医生先后离开儿科,或主动调往其他科室,或另谋职业,新来的医生也不愿意到儿科工作,医生短缺让她这个主任每周至少有3天都要到门诊部接诊。
记者走访了市区的几家医院,发现这一现象在综合性医院普遍存在,许多儿科医生都对此表示忧虑。
孩子娇贵,
儿科医患之间易纠纷
河科大一附院的儿科副主任郭春燕说,现在的孩子一旦生病住院,家长们很着急,这个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时候家长的过分敏感往往易导致医患冲突。
郭春燕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护士给患儿打针时,看到孩子脖子上有只蚂蚁,便马上伸手去捏蚂蚁,没想到孩子的父亲立刻打了护士一巴掌,说她掐了自己的孩子。郭春燕认为,这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在很多细节上,家长往往表现出对医护人员的不理解。她说,患儿来住院,家长对孩子病情的关心是很合理的,但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入院当天,只要看其病情没有好转,往往会迁怒于医护人员。
刘亚玲对此也有同感,虽然家长都是爱子心切,可是,有时候他们对医护人员的要求实在过于苛刻。比如给患儿头皮部位扎针,这是在很多儿童感冒、发烧时经常使用的方法,需要医护人员一针扎到血管里,然而,由于一些孩子生病后血管变细,如果扎第一针时没成功,家长的表现就会很不友好。
另外,因为儿童生病后,病情变化比较快,如果患儿病情一旦恶化,触动最大的是家长,此时也很容易产生纠纷。为了预防这方面的纠纷,郭春燕认为,医护人员要及时跟家长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现在,医生每次到病房观察时都要和患儿亲属交流,每天至少得3次。
工作量大,
许多医护人员吃不消
提到工作量,儿科的医生、护士都有话说。刘亚玲说,人员短缺是儿科比较普遍的现象,她所在的科室仅有4名医生,按照正常工作和值班安排,最少需要8个人,而这个数字是许多儿科都达不到的。
由于人员短缺,分担到每位医护人员头上的工作就越来越重。秋冬季节是儿科最忙的时候,由于儿童抵抗力差,这段时间比较容易生病。郭春燕说:“忙的时候我们都是一路小跑,特别是由于儿童用药量小、次数多,需要不断换药,护士们就更忙碌了。”一次,一位护士告诉刘亚玲:“我都3个月没上过街了。”确实如此,在医院忙碌了一天,回家后怎么还能有精力出去逛呢?
儿科的夜班最能考验医护人员的能力。郭春燕说,值夜班一方面需要处理随时来看病的患儿,另一方面还要照顾住院的患儿。在河科大一附院,一个晚上最多时会有10位患儿前来就诊,一两名值班人员显然是不够用的。
按照规定,如果没有遇到紧急情况,只要护士能处理就不用找值班医生。河科大一附院儿科的医生这样告诉记者:“每次值夜班的时候,能迷糊个把小时就很满足了。有时患儿睡的时间长或啼哭时,家长都急忙喊护士,同时又怕护士看不好,一定要把医生也叫去。”何况,患儿病情确实变化很快,值班医生本就不敢掉以轻心,到病房观察情况已经比较频繁了,家长的态度更增加了医生的负担。
郭春燕说,就拿写病历来说,忙的时候如果没有实习生帮忙,这项工作恐怕很难完成。儿科病患住院周期短,虽然病历并不长,可是写起来也很麻烦,患儿自己难以清晰表达,写病历的时候,患儿亲属常常会说法不一,需要医生仔细辨别。有时,写份几百字的病历就要花费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一旦遇到急救的情况还不得不中止。
河科大一附院的儿科护士赵燕,参加工作刚满两年。她说,两年内,儿科的病床数量增加了近一倍,可护士的人数还和两年前一样,大家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儿科不吃香,
人才流失状况堪忧
刘亚玲遗憾地说,目前,许多儿科医生都不愿在儿科工作。从她1988年从事儿科工作至今,已有八九位医生先后离开儿科。其中,有的人在儿科已经工作了十来年,进修过,经验也非常丰富,他们有的转到眼科、内科或外科等热门科室,有的干脆离开了医疗行业。
刘亚玲说,儿科收入低也是人才流失的部分原因。儿科的收入是靠一针一针扎出来的,没有大仪器,没有大手术,医院对儿科的扶持也比不上其他热门科室。就她所在的科室来说,目前还坚守在岗位上的医生,很多是因为没办法出去才留下来的,要是待遇能好一点儿,或许能留住不少人才。
郭春燕也统计了一下自己科室的情况,“资格最低的医生也在这儿干了十年了”,也就是说,十年来,该科没进一名新医生。郭春燕还回忆起前两年离开科室的两位医生,其中一位工作几年后就考上了儿科专业的博士,毕业后嫌儿科工作累,转行到某公司销售儿童保健品。“其实,儿科人才流失并不是洛阳特有的情况。”郭春燕说,她过去在北京儿童医院进修时了解到,很多儿科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到医院工作几年积累到经验后,大都选择到国外发展或干脆跳槽。
刘亚玲说,儿科的医生需要有爱心,责任感,没有这两条是干不好工作的。而今年,刚分到她所在医院的大学生都不愿到儿科工作,这让刘亚玲有些无奈。
郭春燕认为,儿科对医生、护士的要求很高,医院的选择是宁缺毋滥。她说:“如果今年能分来两个儿科专业的大学生,我们的负担就能轻点儿了。”
刘亚玲表示,儿童医疗保险的建立能够推动儿科向一个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解决儿童看病的一部分费用问题,缓解儿科目前的困境,其最大的受益人是孩子,儿科也有可能迎来自己的春天。这个目标已经在温总理的讲话中提出来,看来有望解决。
最后,两位医生想对儿科从业者说:“咱们都是孩子的保护神,行业需要你们,孩子更需要你们!”
(本版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 见习记者 茹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