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奇
古老百戏,演绎“汉唐风韵”
火红的巨龙舞起来,火红的手帕甩起来,火辣的跟头翻起来,火辣的舞蹈动起来……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从孟津龙马负图的传说到偃师二里头青铜绿松石龙的出土,说明洛阳是中华民族图腾的圣地,是龙的故乡。《龙腾盛世闹花城》,就是用群体杂技的艺术形式,演绎龙的传说。
洛阳三月花盛事,乐舞百戏赋新篇。昨日下午,这条火红的“盛世巨龙”,拉开了广场文化狂欢月洛阳杂技团专场演出——“汉唐风韵”的大幕。
据了解,百戏,是中国古代杂技、乐舞等表演艺术的总称,始于“三代”(指夏商周),兴于两汉,至大唐盛世达到艺术顶峰。洛阳是中国百戏发展的摇篮,我国第一场百戏演出就在我市的平乐观。在张国胜团长的带领下,洛阳杂技团在继承发展百戏精华的基础上,创作出一大批古朴典雅、惊险刺激的当代百戏节目,长年在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巡回演出,让国外观众领略到来自洛阳的古老艺术形式的千年魅力。
“阴柔”与“阳刚”相映成趣
先看“阴柔”。
悠扬悦耳的古典西域音乐中,3名身着绿色传统舞蹈服装的少女,和着数千名现场观众用双手击出的节拍,用传统的柔术,跳起和缓、曼妙的西域舞蹈。别看她们的动作慢条斯理,舞姿奇妙,可柔术动作的难度却越来越大,姿势越来越匪夷所思,现场观众发出阵阵惊叹。
再看“阳刚”。
10余名少男头戴黑巾,身穿黑甲,雄赳赳、气昂昂地快步冲上舞台,恍如兵马俑再世。阳光下,他们健硕的肱二头肌,透出力量之美。他们不用任何防护设施,仅凭双手矫健地攀上6米高杆,做出各种惊险动作,重现了阳刚、悲壮的战争之美,展现出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尚武情结。
据了解,这个节目名叫《神都武魂》,是武则天定都洛阳后在洛阳大宴群臣时演出的舞蹈,表现了大唐将士保家卫国、捍卫神都的战争场面。
除了《神都武魂》,昨日演出的《河洛雄风》,也是根据武则天亲自排演的大型乐舞《大飨拜洛乐》为蓝本重新演绎的,表达了河洛儿女奋发图强、建设古都的豪迈情怀。
“百戏活化石”惊艳河洛
火红的空竹,在女演员极富灵性的操纵下,整齐划一地飞出一连串高难度动作。这个表演,让熟悉空竹的河洛观众倍感亲切之余,又惊叹河洛先民非凡的灵性。
洛阳城东伊水西,千花万竹使人迷。洛阳空竹惊天下,千秋万载舞此曲。《伊水空竹》是汉唐盛世洛阳百戏的传统保留曲目,堪称杂技“活化石”,至今空竹仍在河洛一代流传。
草帽,是洛阳民间常见的生活用具,更是服饰艺术故乡洛阳古老百戏的最原始道具。《河洛草帽舞》,更是原汁原味的“百戏活化石”。
宽广的舞台上,身穿古典民族服装的青年男女,在“劳动”的间隙,相互对抛草帽。一时间,金黄色的草帽,迎风齐飞,恍如一群翩翩起舞的蝴蝶,在表演者的头上、手上,甚至相隔七八米远的演员中间有条不紊地飞舞。
“司空见惯的草帽,居然能够变换出这么多花样!”一名老农在身边惊叹。
他也许不知道,早在汉唐时期,河洛先民已经将草帽玩得炉火纯青,使之成为一个艺术表演形式。
《窈娘弹碗》的古朴魅力
当主持人报出《窈娘弹碗》节目时,台下观众毫无反应,就连记者身边的几个洛阳“文化界大腕”也一脸陌生。
今天的洛阳人也许不知道,窈娘可是唐玄宗时期活跃在洛阳、西安的杂技、舞蹈“超级巨星”,她在当时世界文艺圈的影响力,绝不次于今日的章子怡。
但见一个古装少女,款款走上高台。在小小的圆柱形钢管的不断转动中,她踏在钢管顶部的窄长木板上,一边保持身体平衡,一边用身体操纵木板,利用“杠杆原理”,惊险异常地将20多个碟子弹上头顶。最让观众惊叹的是,她居然能用木板,将茶缸、茶缸盖子,甚至小小的勺子弹上头顶一摞高高的碟子中,现场观众惊呼声、叫好声不绝于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当一男一女两个演员,用芭蕾舞《关关雎鸠》的形式,将这个发生在河洛地区的古老爱情故事搬上杂技舞台时,观众顿感眼前一亮。
历时一个半小时的杂技专场演出,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一些观众拉住杂技团演员的手,连连说:“活了大半辈子,竟然不知道咱洛阳早就有这样惊险的杂技绝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