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黄土堤,就看到了夹心滩。”这是我最近写的一个故事的开头。
未修橡胶坝之前,洛阳桥东到瀍河入洛口,有一个长长的河中绿洲,名叫“夹心滩”,是我们孩提时代的乐园。
我写的这个故事,就记述了我小时候在夹心滩的一段经历。
那年初夏的一天,我和三个小伙伴偷偷跑到夹心滩玩耍,在夹心滩中一汪泉眼翻涌的清潭里凫水、打闹,开心地嬉笑,不觉玩到了黄昏。返回时却傻了眼:由于上游来水,洛河突然暴涨,来时涉水可过的浅滩,如今河水满槽,浊浪滔滔。有一个小伙伴水性好,游过去不成问题,问题是我和另外两个人咋办?
先是喊人,喊破了喉咙,也没有大人前来解救。那是上世纪60年代末,洛河堤上本来就人烟稀少。后来,大家一致同意水性好的小伙伴游过去喊人。但水性好的小伙伴刚刚下了水,却又折了回来,他要和大家厮守在一起,并挺自信地分析说:“夏天的水,来得快去得也快。”于是,我们四个人就立在夹心滩的边上,干等着河水消退。
后来,老天保佑,河水果然退了,大家皆大欢喜。
这是我经历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原本是照实写的,这算是一种结局。但后来,咋着都觉着有些意犹未尽似的,不是一种理想的结局,而且这样写故事也不好看。
我想,应当遵照心灵的真实去写,于是又重新写了这样的结局:水性好的小伙伴勇敢地游水过河,刚刚跑上了大堤,暴涨的洪水却突然退了,水性好的小伙伴听到“水退了,水退了”的喊声,又涉水返回夹心滩,四个小伙伴手牵着手,欢呼着涉水过了河,并结下了一生的友谊。
现在,每到洛浦公园漫步,我常常想起孩提时代的这段故事和这段故事的两种结局:真实的结局和心灵真实的结局。
其实,人生的任何故事,都不止一个结局,做法的不同会导致结局的不同;从写作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视角也会衍生出不同的故事结局。
胥延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