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气再热,老赵也不会放下手中的水瓢。
| |
记者 张喜逢/文 见习记者 王振华/图
每年这个时候,在游人如织的王城公园门口附近,都会有一个简易的茶水摊:一辆旧三轮车上挂着“免费喝水”的条幅,车内放着一个大水桶,车身上摆着一个木板,放着七八个茶杯,旁边还放着几个小凳子。
这个茶水摊的主人是一位年近九旬的高龄老人,从1983年首届牡丹花会开始,至今他摆这个免费茶水摊已有25年。他的想法很简单——“让渴了的游客能喝口水”。
老人的精神守望
老赵名叫赵文炳,今年87岁,家住涧西区湖北路29号街坊,是省建六公司一名退休水电工。
老赵说,他出生于1920年,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当时生活在东北,饱尝了旧社会的各种苦难,颠沛流离,给地主放过牛,被日本人抓去当过苦力,在日本人开的煤矿中经历过瓦斯爆炸、冒顶、塌方……经历过10多次生死瞬间,他幸运地活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老赵来到洛阳,成为一名水电工,终于有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对于新生活,老赵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直到垂暮之年,他对子女的教育始终都是“忆苦思甜”,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提醒子女们不能忘本,不能忘记过去,要懂得感恩,懂得知足。
他说,1983年3月底,他已经退休在家,当听说洛阳要举办首届牡丹花会,到时会有很多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来洛阳赏花的消息后,他就一直考虑着为游客做点什么。一个偶然的机会,老赵在小区听人唱戏,看到有人为戏迷提供免费茶水喝,就猛然想到自己可以去公园为游客提供免费白开水喝,让游客在赏花之余,不会在异乡感到陌生、无助。
说干就干,老赵花百十块钱买了辆三轮车,买了几个水壶和茶杯。经过几天的准备,4月中旬的一天,他骑着三轮车去王城公园,开始了第一次送水。他记得,当时天气比较热,没有多少人舍得花钱买水喝,他那次带去的五六壶白开水,两个小时就被游客喝完了,骑车回家途中,自己心里美极了。
就这样,老赵的茶水摊一摆就是25年。
凌晨3点开始的“故事”
15日9时许,王城公园门口已是人声鼎沸,公园附近满是来赏花的车辆,已经延续到七里河桥头,路面上人潮涌动,过往汽车只能挪行。
在公园门口西侧的售票窗口附近,我们找到了老赵和他的老伴儿陈宝琴,三轮车车内放着一个装有50多公斤白开水的水桶,“免费喝水”几个红色大字非常醒目。摸上去,水温温的,正好可以直接饮用。车后的木板上放着七八个瓷杯和四五十个一次性水杯,上面用一层塑料薄膜遮盖着,旁边还有一个专门用来洗杯子的小桶。今天,他担心别人嫌茶水摊不够卫生,还专门戴上了一副白手套。他们带来的6个塑料小凳,早已坐满了歇脚的游客。
陈宝琴告诉我们,花会送水的时候,她和老赵分工明确,她负责清洗、烧水、准备东西,老赵则负责守摊。凌晨3点钟,她就起床烧水,把家里蒸馒头的大铝锅盛满水后放在煤炉上烧,一锅水大概25公斤,烧开要将近2个小时。她要烧两锅水,换两三回蜂窝煤,才能把送水的大桶装满。
她说,之所以那么早摸黑起床烧水,一方面是让开水能慢慢凉下来,在游客喝的时候不会太烫,另一方面是能赶在上午游客比较多的时候“出摊”,给游客喝水提供方便。7点前后,她就把老赵叫醒,吃完饭后,俩人开始收拾东西,把水桶、水杯再清洗一下,放进车内。8点20分前后,俩人开始骑车出发,9点前后就到了公园门口。
陈宝琴说,每年花会前,老赵就催她早早准备茶水摊用的东西,三轮车要擦、修、上机油,水桶、水壶、杯子都要用开水烫、擦净……老赵还要一件一件“审核”,杯底有污点要重刷,实在刷不净,就去买新杯子,而且装水的东西,不光里面要卫生,连外观都要看起来像新的一样。25年来,从水壶到保温桶,从透明的玻璃杯到瓷杯、一次性水杯,他们记不清已经换过多少个盛水工具了。唯一记得的是,2000年2月的一天,他们清早发现那辆一直停在院子里的三轮车被盗了,老赵饭也没吃,就奔商场里买回一辆新的。“他看不到送水的东西,心里急得慌。”
老人的旧时印象
9时30分,老赵的茶水摊张罗好了,我们陪着老赵一起守摊。此时,大量游客排队买票进公园,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个茶水摊,“生意”也比较冷清。
老赵指着过往的人群回忆道,以前,人们大多不会自带水,有自备水壶的人也很少,而现在人们手里大多拿着矿泉水、饮料,来茶水摊喝水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以前,水桶里的水总是供不应求,如今,每天基本都喝不完,差不多剩下半桶水;以前,公园门口停放最多的是自行车,如今,小汽车满街排。
老赵记忆最深的有两件事。一是,2003年牡丹花会期间,他骑车来公园摆茶水摊,他从路南的慢车道向北往公园大门口拐的过程中,路上车多人多,10多个交警在路口指挥交通,他一直都没能过去。一位交警得知他是免费送水来给游人喝的,就和同事们手势一打,所有车辆全都停下,为他开出了一条特别通道。在交警的敬礼、注视下,他骑了过去。
二是,有一年,他从金谷园路一家医院看完病后,身上只剩下2分钱,当时的公交车票是1毛钱。上公交车后,他告诉司机希望能行个方便,还说“要不方便,我就步行回家”。没想到,公交司机抬头一看,吆喝着说:“你不是每年在公园门口给大家免费供水的老赵吗?快上来吧!”坐上车,他心里挺美,真没想到自己送个白开水都有人能记得!
老赵说,过去,他摆茶水摊不需要挂“免费喝水”的牌子,那时这样的茶水摊也多,很多人都知道来这里有免费茶水喝,可现在,就算挂个牌子,还有人要问半天究竟是不是免费的;过去,人们拿起杯子仰头就喝,现在,人们先要看看卫生条件咋样;过去,人们喝完水,道声感谢就会离去,可现在,有些人却非要掏钱,不然心里“过意不去”……
25年里,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可有些东西却变味了,就连喝这样一杯免费、干净的白开水,大家都想得多了。
老人的“幸福时光”
10时许,老赵见来喝水的人不多,再也坐不住了,他开始起身四处转悠。几分钟后,老赵回来了,他信誓旦旦地对我们说:“今年游客比往年都多,头一拨逛公园的游客估计开始出来了,20分钟后,人该来喝水了,别瞅都拿着饮料,还是白开水解渴啊!”
果然,没多久,一些从公园出来的人陆续来到茶水摊前,这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你喝一杯,我灌一壶。老赵笑呵呵地掀着桶盖,用瓢从桶里舀水,给这个添完,给那个添,好一阵忙活,嘴里还时常吆喝:“老乡们,口渴了来喝水啊,不要钱!”
游客们对老赵的茶水摊也格外感兴趣,听说老人义务送水已经25年后,有人还专门和老人合影留念。一位陕西咸阳来的游客竖起大拇指夸赞:“大爷,您可真好啊,这水可甜了!”不管前来喝水的是老人还是孩子,老赵都会弯着腰给人端水、添水,一些年轻人喝完后忍不住从兜里掏出钱来,都被老赵拒绝。喝水人离开后,老赵会很快把茶水摊收拾好,洗杯子、擦水渍,等着下一拨游人的到来。老赵说,看着人们仰起头,把一杯杯的白开水喝完,他心里美得很。
一个多小时后,水桶里的水下去了快一半。我们留意到,老赵时常有些下意识的动作:时常掀起桶盖,瞅瞅还剩多少水;别人喝水的时候,他总是两手合在一起,笑呵呵地看着;喝完后,他总会问句“还要不”;游客们对老赵也很尊重,喝完后会主动道谢,还主动跟老人聊聊天,老赵则会很热情地给游客介绍来洛阳去哪里玩、哪里吃比较好,甚至连坐几路公交车、哪一站下车都会介绍清楚。茶水摊上,时常响起阵阵笑声。
天气越来越热,忙活了半天,老赵的嘴角有些发干起皮,可他始终没有喝桶里的一口水,手上的那双白手套也一直没有脱掉。
13时许,老赵看水桶里的水基本喝完,就起身活动活动腿脚,开始收拾东西。“今天不错,水基本上喝完了,要不然我还要骑车去别的公园逛逛,看还有没有人需要水喝。只要自己腿脚还好,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道别后,一个骑车老人瘦小的背影消失在人流中,渐行渐远。可是,公园大门口的那个茶水摊仿佛还在原地,接待着一个个口渴的人。尽管只是杯白开水,可喝下去,人们都觉得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