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条小路大大方便了沿途村庄的交通。 记者 时艳 摄 |
| 许来运老人 |
|
村外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被4位老人像跑接力赛一样,一个人接一个人地精心呵护着。弹指一挥间,50年就这样过去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条昔日的“交通要道”已变成“便民小道”,而4位老人修路护路的故事也感动着许多人。
4月22日,记者沿着小路,来到孟津县送庄镇裴坡村。
听说我们要找修路的几位老人,村民们纷纷出来引路。年过花甲的村民刘永轩说,在他的记忆里,最早修路的老人叫许武。许武去世后,村里的另一位老人许铎接着义务修路;许铎修了20多年后,也不在了。接下来修路的是许来运老人,许来运修了9年,陈克孝老人又接着修……
“交通要道”变成“便民小道”
这是怎样的一条路,可以让4位老人前赴后继地守护下去?在村支书裴敬福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裴坡村北口,看到了这条昔日的“交通要道”:弯弯曲曲的土路宽不足1米,路两边杂草丛生。整条路被丘陵环绕,路的一边是20米长的陡坡。路边陡坡被雨水冲刷出的痕迹清晰可见,最深的沟壑在1米左右,有的已被“新土”填满。
裴敬福指着新补的土说,这些都是修路人陈克孝补上去的。
据介绍,每次下过雨,70多岁的陈克孝都会准时出来修路。这条长约1.5公里的土路,他填填补补一次需要20多天。夏、秋两季下雨比较频繁,为了巩固路基,老人几乎每天都来补路。
“这条路是古时的官道,向南通向洛阳,向北直达刘秀坟附近,是连接黄河南北两岸的唯一通道。过去,附近30多个村庄的两万多村民都走这条路。”裴敬福说。
村民刘永轩说,50年前,这条路可热闹了,每天走的人数以百计。1977年,黄河公路大桥建了起来。从孟津到洛阳,好几条大路也修通了。而这条隐藏在山间的土路便逐渐荒废了。
“虽然这条路没以前重要了,但走的人仍不少。”村支书裴敬福说,“这条小道是通往洛阳最近的路,骑摩托车也就1个小时就到了,走大路反而绕得远。现在,这条路上跑的最多的是自行车和摩托车,附近30多个自然村有不少村民都习惯走这条路。”
修路接力赛,风雨无阻50年
从“交通要道”到“便民小道”,修路的老人们对这条路的感情一如既往,既没有因为它曾是“交通要道”而靠修路发财,也没有因为现在走的人少了而放弃义务修路。50年来,4位老人上演着感人的“修路接力赛”——
村里最早修路的老人许武已经去世20多年了。许武的儿子许忠厚也年近80岁,说起父亲当年修路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父亲不善言辞,但心肠很好,喜欢修桥补路,几乎修了一辈子路。村口那条土路,父亲修的时间最长,大概有20年。”许忠厚说,“为了修路,父亲成了残疾人。”
据许忠厚回忆,父亲常常雨后去修路,一场大雨过后,要把村口的土路补好得花半个多月时间。有一年,大雨连续下了五六天,60多岁的父亲每天戴着草帽跑到村口察看路的情况。雨早上刚停,他便扛着铁锨去修路。雨后的路被冲成窄窄的一道,许武在挖渠排水时,突然从陡坡上滑了下去。由于路上行人稀少,一直到中午吃饭时,许忠厚才得知父亲摔断了腿。当他赶到现场时,发现父亲满身泥泞地坐在地上,一只鞋已经丢了……
许忠厚说,父亲的腿一直没有痊愈,直到临终时还有点儿跛。
到许铎老人修路时已是上世纪70年代,他也修了20年左右。
村民刘永轩说,他喜欢清早出去遛弯儿,经常碰到许铎一边修路,一边听着收音机,高兴时还会喊上两嗓子。有一次,看到许铎收工了,他便坐下来跟老人聊天。许铎将收音机声音调大,拿起搭在肩上的毛巾擦了擦汗,看着路边自己新挖的排水渠,眼里亮晶晶地说:“兄弟,你知道啥是幸福生活吗?我现在就是最幸福的!”
“大冬天,父亲修路回来,经常把外套搭在铁锨上,只穿着秋衣,而秋衣上常有一片一片的汗渍。”许铎的儿子许万全说,“以前我不知道父亲为啥要修路,如今父亲已去世11年了,而自己的年纪也大了,越来越明白父亲的心思。”
许铎去世后,接班修路的是许来运老人。许来运今年82岁了,修路已经9年。目前,他在送庄镇的女儿家颐养天年。
许来运一直在外地工作,退休后才回到老家裴坡村。他说,退休后在家没事做,便去修路了。“修路前,没人嘱托过我,全靠自觉”。
老人说,修路是个体力活,补路、夯实、挖渠一步都不能少,更不能偷工减料。首先,要用三齿耙从岭上挖一些土,然后再用铁锨一锨一锨地填到被雨水冲坏的路面上。如果碰到大暴雨,路面会被冲出几米深的沟,有时一条沟就得填一天。等把所有的沟都用土填满后,接下来要用铁锨使劲拍拍,把土夯实。最后,还要挖一条排水渠,将路面上的水排出去。
许来运说,义务修路让他结识了不少朋友。他在修路时,过往的路人总会向他热情地打招呼。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但都认识他,亲切地喊他“修路大伯”。
3年前,许来运从“修路第一线”退了下来,搬到送庄镇的女儿家居住。这修路的“接力棒”就到了村里的陈克孝手里。
当记者赶到村里采访陈克孝时,老人因身体不好正在孟津县城住院。不过,村民们仍给我们讲述了不少陈克孝修路的情况。
村民刘永轩说,自己是一位老党员,想起陈克孝老人修路的情景仍很感动。今年3月初,他起早锻炼身体,刚走到村口小路,就看到一个赤着脊梁的老人在挥汗如雨地挖土。春寒料峭,穿着薄袄的刘永轩赶忙走上前,见是陈克孝,就问:“这么早就开工了?”“今个儿活多。”陈克孝头都不抬地说。
陈克孝修路3年多了。刚开始,他修了两年就生病住院了。出院后,他又接着修路。虽然家人劝他休息,但闲不住的陈克孝仍背着孩子们去修路。这次,陈克孝又住院了!他的孩子说,老人病中还萦记着那条小路……
修路自有后来人
陈克孝住院了,许来运年事已高,义务修路这根“接力棒”往后会不会继续传下去呢?
“当然还会传下去,修路我已经‘挂上号’了。”56岁的许万全说,“等过两年孩子们成家立业了,我也要像父亲那样去义务修路。”
这些老人修路都是自觉自愿的,一个接一个,他们之间没有约定,更没有嘱托,只是凭着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坚持了50年,并且还会继续坚持下去……
(记者 吕玲玲 特约记者 朱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