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2版:生命故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最后的心愿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7 年 4 月 28 日 星期    【打印】  
一个出自农村、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家庭妇女,坚持义务献血近十年献血总量达11000cc,在遭受患上癌症的晴天霹雳后,她悄悄萌生继而努力实现了一个让家人震惊的想法:捐献遗体,去帮助更多的人。她说,这是她生前——
最后的心愿
这是我市经本地相关部门“牵线搭桥”后,正式签署的第一份公民志愿捐献遗体申请表
  母子二人翻看昔日的全家福。
母子情深

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向倪香珍宣读捐献协议内容。

    陈志敏照料病重的妻子倪香珍。

  “我志愿将自己的遗体无条件奉献给医学科学事业,为祖国医学教育和提高疾病防治工作水平,贡献自己最后一分力量。”当市红十字会秘书长郑瑞生逐字逐句读出志愿捐献申请表上的这段文字时,被疾病折磨得虚弱不堪、一直以丈夫肩膀支撑身体的倪香珍突然挺直了腰背,提高嗓音连声说:“对对,我就是这个意思!”她因病虚弱的声音透着异常的坚定和坚强,在安静的房间里产生了奇异的穿透力,直接撞击着每一个在场者的心……

  

  “我只是想帮助更多的人”

  

  在老城区新建街二运公司家属院5号楼的一户居民的客厅里,虚弱的倪香珍靠在丈夫的肩膀上。谁能想到眼前这个病弱不堪的女子,曾经拥有1.66米身高和75公斤体重的丰满与美丽。倪香珍今年50岁,是白马寺镇人,嫁给二运公司的普通职工陈志敏后,她就做起专职家庭主妇,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宽裕,有吃苦耐劳习惯的她也帮人做些缝补、洗涮的活计贴补家用,三口之家倒也过得和和美美。

  2006年6月底的一天,倪香珍突然出现了吞咽疼痛的症状,刚开始家人都以为她是嗓子上火发炎,没太在意。后来,她的病情发展到吃任何东西都得用水“冲服”的程度。到医院检查,诊断结果如晴天霹雳,她得的居然是食道癌!当年9月,做了癌症切除手术的倪香珍虽然看上去气色好转,但深受病痛折磨的她却明显感觉到身体每况愈下。

  “我当时就想,自己的病可能治不好了,如果捐献器官、遗体,还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但考虑到家人可能在突然间接受不了,倪香珍没敢立即说出自己的想法。今年2月份,倪香珍的病情又逐渐加重了,先是咳嗽,继而发烧,需要不断地输液和住院治疗。感到自己时日不多的她,终于让亲戚朋友知道了自己捐献器官和遗体的想法。

  倪香珍说,其实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帮助更多的人,“死后烧成灰,还不如把自己的躯体奉献出来,去帮助更多的人”。

  “得到家人的支持我才能安心”

  “第一次听说她有这个想法时,我和儿子都很震惊,愣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丈夫一边说,一边紧紧握住了妻子的手。今年2月犯病后,倪香珍日渐消瘦,由于感到自己时日不多,倪香珍急切地想实现自己的心愿。由于此前对此一无所知,她先是背着家人向邻居、卖杂志的人打听,后来联系到她常年献血的市中心血站和市红十字会,向其咨询有关的事宜。就在4月初,当她在电话里咨询捐献的办理手续时,丈夫才无意间听到了她的想法。儿子陈亮的第一反应是:“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大家都不会支持。”

  亲人们多数感到震惊,甚至强烈反对。倪香珍的亲弟弟就曾经情绪激动地说:“只要我还有口气在,就绝对不让他们把你拉走!”倪香珍的姐姐在得知她捐献器官、遗体的想法后,不止一次地对她的丈夫和儿子说:“她是生病糊涂了,你们可千万别让她乱来!”

  此时,对实现捐献愿望需要通过什么途径、办理什么手续,倪香珍已经咨询清楚,但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她如鲠在喉,坐立难安。每当看到电视上出现跟医院、疾病相关的画面,倪香珍就会跟家人说:“如果我身上还能用的器官可以捐给需要的人,那我就没有白活了……”每当倪香珍不停换药却依旧高烧不退时,她就说:“如果我的遗体能供医学研究,利于专家找到治病的办法,再患我这种病的人就不会像我这么痛苦了……”

  每当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关心地提到此事,她总是说:“这是我生前最后一个愿望了,何况是个很好的事情,你们也帮我劝劝家人吧……”此情此景,谁能不感动呢?在倪香珍的执著精神的感染下,4月中旬,逐渐理解她的丈夫和儿子支持她去实现此生“最后的心愿”,一些持有反对意见的亲友经过劝说,也逐渐改变了原来的态度。

  倪香珍告诉记者,捐献器官、遗体的事情,只有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她才能走得心安理得。

  如果生命结束,那就让爱心继续

  4月19日,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将河南省遗体捐献中心的公民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送到倪香珍家中,并就具体情况作了细致的说明。倪香珍希望自己的各个脏器、眼角膜以及遗体都能“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贡献到需要的地方,“只要有需要,现在我就愿意配合”,倪香珍的声音特别坚定。

  郑瑞生说,倪香珍美好而高尚的愿望非常值得钦佩,但根据相关规定,我国目前还不允许活体捐赠,也就是说在没确定死亡前不能随意摘除志愿者的器官;而且根据医院给倪香珍出具的“食道癌肺转移”的诊断书,即使是在死亡后6小时内摘除眼角膜,由于疾病的原因也无法安全使用,所以,他们无法帮倪香珍实现器官捐献这一爱心愿望。“那只能捐献遗体了?”郑瑞生的解释使倪香珍颇为意外,她的眼睛里流露着失望。

  20日下午,倪香珍及其家人签署的志愿捐献申请表已经被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寄往郑州。当记者再次见到倪香珍时,她告诉记者:“捐献的遗体可供专家研究,造福更多的人,同样能实现我的心愿,如果生命结束,就让爱心继续吧,希望我的行动能影响更多志愿者的捐献行为。”

  浓浓深情难割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倪香珍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且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但她对农村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丧葬形式很反感,“因为我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当时葬礼上装神弄鬼的神婆给我留下了极其可怕和令人憎恶的印象”;她平时喜欢看科教类电视节目,从来不信鬼神;她是优秀的无偿献血者,从1998年开始,她坚持义务献血近10年,献血总量超过11000cc;在她的爱心影响下,儿子也加入到献血行列,目前献血量超过14000cc。

  倪香珍的邻居告诉记者,她平时与大家相处非常融洽,还是个热心肠,街坊邻居谁家有事,都爱找她帮忙。大家得知倪香珍患了癌症后,都跑来看望,有的还与其相拥而泣。她的一位朋友感慨道:“如果不是为人好,大家怎么会那么舍不得她!”

  (下转3版)

  本报记者 吴彬/文 杜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