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3版:洛阳社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十六年,夫妻相伴在工地
一生认认真真做事
新视野眼镜广告
金冠眼镜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 年 5 月 3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六代劳模话今昔”系列报道之三
一生认认真真做事
胡世平

  两个大柜子里塞得满满的都是胡世平老人的笔记。我们发现,在大大小小的本子上,每个字都写得工工整整,那些向一侧倾斜的笔迹,则是老人自幼有一只眼睛视力极差的缘故。

  就是她,这位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先后研制成功优质二步锻烧合成镁质白云石砂、镁碳砖等耐火材料,为综合利用我国矿山资源,提高炼钢转炉炉龄,发展钢铁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一生别无所求,只是认认真真做自己的事情。”老人说。

  大学毕业走入荒漠

  1950年9月,22岁的胡世平从四川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和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同学周述权一起到了东北,进入鞍山钢铁公司工作。1958年,夫妇俩放弃稳定的生活前往甘肃九泉,加入了建设九泉钢铁公司的队伍。

  担心发生意外,胡世平将3个最大才不过5岁的孩子送回了四川老家,毅然上了路。

  在九泉,她住帐篷,喝碱水,夜以继日搞科研。5年后,她回到鞍钢,1966年到了洛阳。

  高楼上的呼声

  1966年2月,胡世平同鞍山焦化耐火材料设计研究院的职工一起,来到洛阳组建冶金部耐火材料研究院。

  4个月后,“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但胡世平似乎并没有受到影响。胡世平的二女儿周静回忆说:“当时母亲似乎完全置身世外,就是出差、做实验;做实验,出差……”

  胡世平说,虽然当时被叫做“臭老九”,但“该做的还是要做。整天心里就想着自己的课题,别的无暇顾及”。

  为了工作,她不是到工矿勘探生产第一线,就是到炼钢厂的高炉前。她研究新材料,探索新方法,每天一身的灰土——生产现场就是她的“实验室”。

  她回到单位时,“武斗”正盛,工作几乎陷入僵局。为了安全,大家夜晚就在单位大院内的台子上睡觉。一天半夜,一阵呼喊声从大楼的五楼上传来,那是胡世平用一个大喇叭在呼喊:“同志们,你们不要这样‘武斗’……”

  在那样的一个自身生命随时可能受到威胁的时刻,这样的呐喊又需要多大的勇气!

  卓越的创造

  1973年,胡世平开始主持研制用于炼钢转炉炉衬的优质二步锻烧合成镁质白云石砂。经过不断地实验改进,该技术竟先后创造了1601炉和1616炉的高炉炉龄新纪录,成效卓著。

  1976年文革结束后,胡世平的干劲更大了。之后几年,她的科研成果一项接一项,荣誉也接踵而至:她多次被冶金部评为标兵、劳模;1979年、1983年她两次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79年,她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2年,她作为代表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多少年了,胡老一直把这次经历当作一生中的最高荣誉。

  永不停歇的脚步

  1985年,57岁的胡世平开始了“八五攻关”项目——耐火材料“镁碳砖”的研究,不久即成功完成。

  现在,此项技术每年可以为国家创造大量的外汇。靠着这项技术,无锡一家企业从露天作坊成长为一个资产价值几十亿元人民币的大型集团,对方直称胡世平是“母亲式的专家”。

  1996年,68岁的胡世平退休了。之后四年时间,她在家写成了《短流程炼钢用耐火材料》一书。老伴曾劝她“该歇歇了”,希望老两口能将晚年生活过得轻松一些,可胡世平总觉得时间有限,想继续奉献余热。

  书写成了,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的老伴也去世了,这是胡老至今心中的一个遗憾。

  如今已年过八旬的胡世平每天仍在工作。胡老告诉我们最近她很忙,因为今年还有几项技术认证要做……

  (见习记者 陈曦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