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专家杨凤池 | |
个案提示
今年18岁的小芹,正在就读高三,学习成绩始终排在年级前5名,但人们都不明白,她为何始终对自己不满意,而且在学校几乎没什么朋友。近来,她竟发展到动辄用刀自残,扎得自己遍体伤痕累累……
学校有一张排名表
小芹就读的学校是在偏远山区。为抓紧时间复习功课,她住在学校。每天早晨,她都起得特别早,然后一个人悄悄到楼道里看书。有一天,同宿舍的另一个女孩听到小芹起床的动静后,也立即穿好衣服下床。当时还在梳头的小芹看到有人抢在自己前面去早自习,心里特别着急,她真想把腿伸出去绊倒她。
不久前,全年级考试,小芹班上的另一名同学考了第一,她排在第四。学校是按每次考试排名发放奖学金的,她心里想,最好这次别发奖金了,我拿不到,别人也别想拿到。
当小芹来到央视《心理访谈》求助时,北京著名心理学家杨凤池教授在现场准备了一张图,让她根据图中情景推测结果:一个摩登女郎经过一幢大厦,楼上窗口正有人在浇花。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一种结果是,小伙子在浇花,他对姑娘说,要把亲手种的花送给等候已久的人。这是浪漫的爱情故事。而小芹的推测是,那浇花人可能会不小心把花盆碰下来,然后砸在那个女郎的脑袋上。这结果说明什么?小芹并没有爱情经历,也想象不到因爱而生的成人经验。但这个浇花的人不小心把花盆弄下来,正好砸在路人的脑袋上,这种概率是极低的。而小芹想到这一点,可能就与她的习惯性思维有关系。
就是说,甭看他(她)挺神气,没准一会儿就倒霉了。她就指望那些与她构成竞争关系的人倒霉。她说:“如果遇到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心里就想奋斗,但奋斗结果不如他人,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候恨了,就拿出小刀割自己,严重时甚至不想活了……”
有一次,老师在班上念成绩,小芹排在第二名。当老师念完后把成绩单发下去,其他同学都很正常,而小芹拿到卷子就生气,抓起来把卷子撕了。她的目标就是第一,谁都别抢去,谁抢去就跟谁拼。在征得小芹同意后,我们看了她的日记,其中就有这样的内容:今天,我彻底绝望了,又一次考试失败了,考全班第二名,败得一塌糊涂。再看另一篇:这学期她全年级第一,我排年级第四,平常也看不到她怎么学习,我花的时间甚至比她多,为什么落在她后面?我一定要打败她!!!(三个感叹号为日记中原有)她又写道:我也记得爸爸妈妈的希望,我背负着这些包袱,沉重地走在充满荆棘的人生路上……令人费解的是,小芹说:“我妈的观点,只要你好好学,不管成绩怎样她都挺高兴。老师也经常鼓励我,努力学习就行。他们都挺满意,就是我自己不满意。”
惊变:家里倒了一棵大树
小芹为什么自愿背负巨大的压力和沉重的包袱?出人意料,当心理专家问及她,妈妈和爸爸对你学习上的要求是否一致时,小芹马上哭了:“对不起,我父亲在我12岁时就走了……”
小芹的父亲生前在煤矿工作,当时家里特别穷,她听妈妈说,穷得连白面都吃不起,平常吃的玉米面都是向人家借的。那一年,又要建一个新煤矿,离小芹家不远,她爸爸每天晚上去矿井,到第二天晚上再回来。就在她爸爸因意外事故去世的第二天,他们单位领导就要提升他做队长了。做了队长就不用每天下井干活了。在小芹的童年生活中,她并不知道有更多辛苦,倒是记得爸爸的性格特别好,从没打过骂过她,连一句严厉的话都没说。妈妈脾气暴一点,但爸爸对她很好。
父亲的意外去世,让小芹感到家里倒了一棵大树,所有担子都压到了妈妈身上。妈妈带着她和妹妹,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妈妈养猪种地的微薄收入。也就是从那时起,作为长女的小芹,尽管只有12岁,内心却发生了变化,她变得早熟了,变得心理有负担了。她说:“在爸爸去世后的那些日子,每天晚上妈妈把我和妹妹安排睡觉后,就自己一个人在哭,其实我没睡,偷偷看妈妈在外面哭,我也在被窝里哭,怎么也想不到这不幸的事会落在我们头上,死的已死了,活的还要活,想来想去,还是我自己要奋斗。我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习,好好学习让我妈妈开心,等到工作以后,挣钱养活妈妈,这是我最大的希望,最大的幸福。”她还说:“我学习上争第一,其实就是为了让妈妈能开心,真的,我自己不在乎,我觉得如果不是遇到这种家境,我绝不会这样好强的。”
小芹的自述,透露了她要拼抢第一的潜意识的动力。因为她想,父亲是这家里的家长,在他去世第二天就要当队长了,当队长意味着自己身份的提高,收入和待遇也将提高,他在家庭里的地位也会提高。小芹在谈到父亲时眼泪马上掉下来,说明她内心有一种对父亲带着哀伤的怀念。她怎样通过最好的行动去纪念她父亲呢?于是,她在潜意识中就有一种想补足父亲这个空缺的动力。那现在,这家里的“第一”空着,为体谅妈妈负担太重,不忍心让她冲在前面,独自撑着这个家,小芹自己就想跑上去抢得“第一”,把由父亲离开这个家而出现的空白填补了,这样她就觉得安心和舒服了。同时,她能给妈妈拿个“第一”回来,和妈妈一块儿撑持这个家,妈妈也就轻松了。总之,小芹为什么要“第一”的原因,就是要做爸爸妈妈的好女儿,她要尽力来继承爸爸没完成的对家庭的责任。所以对她来说,争“第一”的重要性简直相当于生命。
专家支招:马拉松跑出“第一”误区
说起来,小芹看重学习成绩,总想拼第一的意识也无可指责。但为什么如果有人超过她,她心里就要指望那个人倒霉?她为什么会有这样阴暗的、不健康的心态呢?而且,同学间的这种嫉妒心一旦膨胀,酿成的悲剧也不是在目前的学校中没有发生。而不停的自残行为,同样积蓄了难以预料后果的负面性情感。小芹说:“以前在初中时,村里自办一个学校,一个班20个人,没什么竞争,也不排名次,可自在了,每天特别开心。第一次学校排名次是在师范附中第一学期,我排在班里第7名,嫉妒心就上来了。因为卷子发下来,看别人挺高兴,村里还时兴考好了请客吃饭,而我在那天晚上整整哭了一夜,从此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争抢第一。”
专家分析说,这里可能存在好多因素,就说外因吧,学校排名对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社会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对此有不少争议。曾经看过报道,说国外有些地方的学校是不允许排名的,他们觉得若把学生成绩张榜公布,就是侵犯隐私。学习成绩是我个人的事,你怎么能公开让大家知道呢?看来也有道理。我们现在不少学校还是在排名,那一、二、三四出来了,于是就出现了像小芹这样的情况,我只要第一,不要第五,而如果学校不排名次,别人也不知道她是第几,她恐怕就不会如此拼命抢第一,就像她在初中时那个村办学校一样。但问题主要还是内因。
首先,像小芹这样年纪的女孩,都希望自己各方面都优秀,这是普遍的心态;另外像她这样的女孩,尽管有很美好的期望,但不管付出多大努力,她现有的能力能做到的是有限的。其实不仅仅是小孩,就是成人很成熟了,做事会有预想和计划,也只能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努力了半天也有做不到所期望的那样。
在成人意识里,我们清楚很多事再努力也做不到,比如我们不可能永远是第一,就像世上不会有常胜将军一样。我们可以在某一时刻、某一阶段当第一,但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当第一,这是成人的意识。而儿童的意识是什么呢?我已经努力了,为什么不能当第一呢?他(她)就在那里自己生自己的气。生气了半天,觉得已经头悬梁、锥刺股,早起晚睡都努力了,怎么我还不是第一呢?一种无奈就出来了,自己解决不了,就把它投射到别人身上,咒别人摔一个跟头,得个什么病,成绩不就下去了?但这样的联想又与小芹的道德观念相冲突,她想我可是个好人,怎么要盼人倒霉呢?于是,她用自残来发泄对自己的愤怒。而发现了女儿满身伤痕的小芹妈妈,又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
专家耐心劝导小芹说,你母亲其实并不需要你头悬梁、锥刺股地去争个第一;你父亲即使地下有知,也不会要求你每次都考第一,如果他知道你为争个第一活得这样苦,他也许要说,孩子,咱不要这个烂第一了。因为你可以做很多事情,来让爸爸高兴、妈妈高兴,给家里作贡献,你仍然是这个家的好女儿。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过犹不及”。你对自己不满足,追求很高的目标,本来是好的,但过了限度就走进了误区,生活就不自然了。你妈妈也说了,能看见女儿轻松自如地生活,是她最大的幸福。所以,你完全可以放松心情,考第一当然好,考第二、第三也好。
人生就像是一场马拉松,你要跑一辈子呢,你现在才18岁,你能保证跑到人生终点的时候,始终是第一吗?生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争第一,而是要快乐,要领略跑步路途中的无限风光,边跑边欣赏着人生的美好,而不是一路上头悬梁、锥刺股,刀子扎在手上和背上,也不是盼着别人落在后面,摔下去倒大霉,等自己跑了第一后回头一看,人生空空如也。这才是健康人的心态。
撰稿:吴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