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由本报和市文物收藏学会联合推出的“河洛鉴宝”公益性文物鉴定活动,再度在凯瑞君临商务大厦亮相。虽然专家们一周前刚刚为300余人鉴定了约700件藏品,但前来参加鉴宝活动的藏友依旧人如潮涌、热度不减。
此次,我们邀请到的专家是:洛阳文物收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文物鉴赏专家周建亚,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洛阳博物馆副馆长、青铜器专家高西省,市文物交流中心文物鉴定专家司马百灵,学会玉器杂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洛阳博物馆收藏部主任张玉芳,学会陶瓷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古陶瓷专家张素霞,学会玉器杂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玉器鉴赏专家韩占强,学会理事、明清瓷器专家陈康。
当日上午9时,活动准时开始。在3个多小时内,专家们一丝不苟,为近300名收藏爱好者进行了免费鉴宝服务。其间,珍品、精品迭出,让人深深体会到我市民间收藏的丰富和品位。让专家们担心的是,许多藏友拿来的东西件件都是赝品,而且一些人还执迷不悟。
陶瓷藏品惹眼
本次鉴宝会,藏友们带来的瓷器格外多。鉴宝刚开始,西工区一位吴先生和同伴就小心翼翼抬着一个大包袱上了场。随着他们慢慢将包袱揭开,一个体形硕大、白地黑彩、纹饰精美的瓷坛很快展现在了众人面前,引得大伙啧啧惊叹。
这个瓷坛是吴先生家传之物,历史有多长、究竟是何用途,吴先生说他根本不清楚,他此前用尺子量了量,这个瓷坛高70厘米,坛口直径20厘米,底部直径30厘米。随后,张玉芳、张素霞两位专家从造型、胎质、釉色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这个瓷坛属元代磁州窑器物,主要用于盛酒。两位专家讲,磁州窑是著名的民间窑场,南北朝时期开始烧制,至今未断,其窑系以太行山脉为走向,遍及河北、河南、陕西等地,主要生产盆、罐、坛、瓶、儿童玩具等民间日用瓷器,纹饰主要为白地绘黑花、黑釉剔花、黑釉黄褐斑等,风格粗犷。目前,这一类型的古瓷器存世量比较大,但像吴先生这件形体这么大的,则比较少见,值得好好收藏。
当日上午,涧西区张先生带来的两个瓷盘也颇惹人注目。它们大小差不多,盘面直径均在30厘米左右,一个上面绘的是青花山水,一个上面绘的是五彩花鸟,让人奇怪的是,画法和景致具有一种异域风格。明清瓷器专家陈康反复思量,认定这两个盘子均为日本瓷器,烧制时间约在上个世纪初期。张先生顿时醒悟过来:他老家在大连,建国初期,他父亲带着一家人来洛支援建设,便把老家的许多东西也都带到了洛阳,其中就包括这两件日本瓷盘。
陈康讲,历史上,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制瓷业也不例外,日本瓷器有些造型与中国瓷器相仿相近,但也有明显的风格,比如,图案和画面颜色比较明快,多大红大绿、黑白相间,茶杯、酒杯、碗、碟子等食用器边沿多有金色釉。目前,民间对日本古瓷器的收藏也比较热。
青花珍品亮相
鉴宝会上,藏友刘先生最风光了。当日,他和妻子带来两件瓷器,没想到经专家鉴定,件件皆是“古董”。更让他们吃惊的是,其中一件花觚瓶竟然烧制于清代初期,堪称一件青花珍品。
刘先生的这两件青花瓷器非常漂亮:一个为罐,盖子缺失,罐体上绘着麒麟送子的图案,栩栩如生;另一件为花觚瓶,高32厘米,瓶口外敞,直径达14厘米,颈部修长,上面绘的八角麒麟威风凛凛,色泽明丽,瓶腹部小而微凸,布满花卉纹饰,再往下绘着数片低垂的芭蕉叶(图①)。
陈康老师和周建亚老师经过认真分析,认为青花麒麟花卉纹花觚瓶烧制于清代初期,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景德镇青花瓷器。专家还介绍,青花瓷是以钴为着色剂,直接在胎上绘画,再罩以透明釉,经约1300摄氏度的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两色相间的彩瓷,它的起源与唐三彩有关。清代初期,景德镇青花彩瓷达到了一个高潮,精品迭出。目前,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是收藏市场上的一个热点,价位很高。
汉唐青铜器展风采
青铜器鉴定专家高西省也“颇有收获”,虽然鉴宝会上出现的青铜器不多,但有两件档次颇高,分别为汉、唐时期的遗物,对于研究河洛地区青铜器的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中的一件青铜瓶由洛龙区的王先生持有,高约30厘米,圆腹长颈,瓶口呈我们常见的蒜头模样,惟妙惟肖,泛着紫红色的光泽。高西省从器型、工艺、装饰手法等多方面综合分析,认定这件蒜头瓶为汉代作品。他讲,秦汉时期,青铜礼器已趋于衰落,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求,大量制作实用性很强的青铜器物,比如灯具、香炉、铜镜、带钩等。王先生的这件蒜头瓶在当时主要用于盛酒,属一种青铜酒器,其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这种变化。
另外一面圆形铜镜由老城区的崔先生收藏,直径约16厘米,镜钮周围饰宝相花,边缘上则采用一首五言诗句进行装饰,整体看上去图文并茂,耐人寻味。尤为可贵的是,这面铜镜至今保存得十分完好,镜面上除了几个锈斑,明亮如新。
专家介绍,我国的铜镜工艺,经过战国、两汉的发展阶段之后,在唐代步入了高峰期。这一时期,铜镜格外受到人们重视,在使用上,已不限于日常生活的梳妆照容,还成为人相互馈赠的礼物。盛唐时期的铜镜在造型、装饰和工艺技法上都有了很大的创新,丰富多彩的纹样,既有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又融合了国外的艺术精华,争奇斗艳。崔先生这面宝相花铜镜,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特征,为一件难得的初唐铜镜。
杂项精品颇多
负责杂项鉴定的司马百灵老师则忙得不可开交,3个小时中几乎连坐下喝口水的工夫都抽不出来,多件杂项精品也验明正身。
偃师市首阳山镇侯先生的两件木雕是他几年前从古玩市场淘得的,一件为财神,一件为笔筒。司马百灵老师认为,笔筒虽然四面雕饰着彩龙,但用材较差,并且雕制时间也不长,没有什么收藏价值;而那尊财神很不错,材质为名贵的黄花梨木,雕工也精巧细致,是清代晚期的作品(图②)。
老城区的郭先生带来一方砚台,自以为是端砚或是歙砚。这方砚台石质坚润细腻,纹理缜密,微微泛黄,正面雕着牡丹、孔雀,底部刻着“青山无古今晚归”、“吕本中”这样的诗句和款识,看上去颇有些年头。司马百灵老师拿起来左右端详,认定其为一方盘砚,并告诉李先生,盘砚为中国十大名砚之一,因产于我省济源市王屋山主峰天坛山东的盘谷泉、砚山等地而得名,为历代书画家们所青睐,值得好好收藏。
说到砚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先生带到鉴宝现场的另一方砚台则让大家长了一番见识。他这方砚台石色微微泛紫,明净纯洁,显得凝重浑厚。砚池上方,有两个天然生长的如鸟兽眼睛状的米黄色“石核”,制砚之人利用这两个“石核”,分别雕刻了一龙一鱼,以“石核”为龙、鱼之眼,构思巧妙,恰到好处(图③)。专家们讲,这方砚台是名副其实的端砚,上面的两个米黄色“石核”,就是端砚中所特有的“石眼”,从质地、颜色、品种、做工等方面来鉴赏,这方巧雕两眼端砚都堪称珍品,难得一见,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记者 陈运团/文 郭万志 刘黄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