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生命的基石,专家在说“防病重于治病”;媒体在说“亚健康成为都市杀手”;企业在说“送礼更要送健康”……似乎一夜之间,所有目光的焦点最终汇集到生命健康的宠儿——保健品身上。老人要补钙、妇女要补血、儿童要补脑、妙龄女郎要减肥……于是,各种各样的保健品层出不穷。那么,这些保健品真的有效吗?大家在使用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记者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在我市各大药房、医药超市的货架上,行行色色的保健品占了很大份额。据一位销售人员介绍说,目前已是夏季,又逢高考,最近减肥和增强记忆类保健品卖的很火。医生说保健品应慎重选择,选择对了可以终生受益,选择错了则会后患无穷。看来,保健品消费真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啊!
服用保健品需“对症”
个案提示:17岁的扬扬是洛阳某高中的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前几天学校的运动会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玩和学互不耽误,这很让其他同学羡慕。扬妈妈说,扬扬刚上高中的时候,仍保持着每天傍晚打一个小时篮球的习惯。等晚自习的时候,就很累,学习也不专心。既不忍心让他放弃爱好,又想让他用心学习,扬妈妈在咨询医生后,为扬扬选择了合适的抗疲劳保健品,再加上劳逸结合、注意营养,扬扬自然也就将学习与爱好兼顾了。
疲劳一般分为体力疲劳、脑力疲劳、心理疲劳和病理疲劳。保健品的“抗疲劳”功能消除的是运动后疲劳,适合于运动员和喜欢运动健身的人。运动前服用,可以提高运动能力,缓解疲劳的出现。运动后服用,可以加快身体内代谢物的分解,迅速消除疲劳。而像一些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中,环境含氧量不足,而且长时间用脑的人反而适合选用一些耐缺氧功能的保健品,使大脑获得更多的氧,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脑力疲劳。
别把保健品当药吃
个案提示:两年前,年逾花甲的刘先生从电视广告中看到一种治高血压的“降压茶”,便买来长期服用,并擅自停掉了医生给他开的日常服用的降压药。这些天,他一时情绪激动,血压骤然升高,嘴唇发白,双目紧闭,家人赶紧把他送到医院急救。经过紧急治疗,刘先生总算从死亡线上挣扎出来。据主持抢救刘先生的医生说,这是一起典型的将保健品当药吃、从而贻误了病情的病例。
保健品在国外被定位为“膳食营养补充剂”,主要是一日三餐额外的营养补给。而在生活中,有许多患者、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像刘先生一样,总担心药有副作用,而轻信一些从不提及副作用的保健品广告,改吃一些五花八门的保健品。但医生指出,任何保健品都不能替代药品,保健品只能作为治疗疾病的一种辅助方法。有些保健品虽然也是由中药或中药的提取物组成,但这些中药是从保健角度组方,而不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因此,得了病还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正规用药,切勿将保健品当药吃,不仅耽误了治疗时间,还可能使病情越拖越严重。
保健品不可滥用
个案提示:杨阿姨家住芳林路,最近,已经绝经6年的她忽然来了“例假”。于是到医院妇产科就诊,并称这两年自己一直在服用蜂胶、维生素E、人参等保健品。经检查确诊为子宫出血。 医生告诉她,激素水平低的人可适当服用这些保健品,但激素水平高的人却要谨慎,长期服用容易引起内分泌失调。因此杨阿姨应该定期进行体检,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保健品。
其实,保健品的作用有两面性。对于人体而言,营养成分的缺乏会损害身体健康,营养成分过剩同样也对身体有害。消费者在选用营养保健品时,应该首先了解其成分、含量和功效,对照自身情况,做到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有针对性地选用,并注意服用后身体的变化。不少营养保健品中添加了硒、锌、锗等微量元素,适当补充是有益的,然而也要适可而止,否则就可能会蓄积中毒,危及健康。
正确认识保健品
那么该怎样正确认识保健品呢?目前,市面上的保健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营养成分型,主要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另一类是功能性保健品,常见的功能有抗疲劳、抗衰老、提高记忆力、提高免疫力等等。消费者选用保健食品应遵循以下原则:
1.卫生部批准的保健品的食品标签上应有卫生部对这一食品的批准文号和卫生部规定的保健食品标志。
2.保健品的标签除与普通食品一样应有生产日期、保质期外,还应注明适宜人群、食用量及食用方法。
3.卫生部批准的功能性保健品的保健功能只有22种,即:免疫调节、调节血脂、调节血糖、延缓衰老、改善记忆、改善视力、促进排铅、清咽利喉、调节血压、改善睡眠、促进泌乳、抗突变、抗疲劳、耐缺氧、抗辐射、减肥、促进生长发育、改善骨质疏松、改善营养性贫血、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美容、改善胃肠道功能。食品标签上不能含有或暗示治疗作用。凡是超过上述22种保健功能范围的宣传都是违法的。
(本刊记者 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