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0版:洛阳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感恩母亲”活动引来爱心一片
“母亲节”,她们期待欢笑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07 年 5 月 11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母亲节”,她们期待欢笑
  连日来,本报“感恩母亲——买一束康乃馨,向贫困母亲献爱心”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社区主任和热心市民都积极向我们推荐身边的贫困母亲,代她们向社会呼唤爱心救助。下面,我们从备选母亲中,向您介绍13位贫困母亲,她们的贫困与坚毅,感动着每一个善良的人。

  杨木霞,35岁,家住涧西区天津路29号街坊(天五社区)9-4-201。

  杨木霞是一位独立抚养3个儿子的单亲“苦妈妈”。2003年1月,她意外产下三胞胎,一家人的生活很快捉襟见肘。5个月后,丈夫也下岗了,家里连给嗷嗷待哺的三胞胎买奶粉的钱都没有了,好在社会各界及时伸出了援手,帮助这一家人挺过了第一道难关。

  2005年8月,不堪生活重压的丈夫跳楼自杀,家里顿时失去了顶梁柱,照顾公公婆婆和3个儿子的重担,全都落在了杨木霞柔弱的肩膀上。为了供体弱多病的三胞胎儿子看病和上幼儿园,她在丧夫半个月后,强忍着悲痛,在街坊里离家不远处租了间房,开了一间小理发店,给人理一次发只收1元钱。一些好心人专门跑去理发,有时还会多给几元钱,可除去每月房租和各项杂费,理发店的收支只能基本持平。

  2006年夏天,眼看靠政府救济和理发收入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她向一位邻居借钱去学开车,打算将来白天理发,晚上再帮人跑出租车,这样每个月就可以多挣点钱。如今,她已经学会了开车,可跑车的活儿一直找不来,她仍然只能靠给人理发艰难度日。就在不久前的“五一”黄金周里,三胞胎儿子又一块儿生病,再次让她愁眉不展。

  李红敏,39岁,家住老城区建安北街市儿童福利院康复中心附近。

  李红敏的儿子在6年前出生后的第6天,就不幸患上了脑瘫,被医生断言活不过12岁。为了帮助儿子和死神赛跑,她当年一休完产假,就毅然辞去了心爱的工作,和丈夫一起抱着襁褓中的儿子踏上了漫长无期的求医路。几年来,他们到过许多城市求治,为此花光了4万余元准备买房的钱,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物品,还欠下了6万余元外债,日常生活全靠丈夫一个人的工资艰难维持。

  去年7月,听说水疗可以防止脑瘫儿肌肉萎缩,她又开始每天抱着儿子去一家室内游泳池做水疗,每次要花10余元钱。进入寒冷的12月后,由于室内游泳池的水温和室温都很低,她不得不中止为儿子做水疗。去年12月17日,正是儿子的6岁生日,心急如焚的她不惜抛下面子,通过报纸和网络向社会求援:一些中高档洗浴中心的女部有一种相当于游泳池的大池子,其水温和室温都很符合水疗条件,但是那里的票价太高,谁能给予我适当优惠,让我能够继续给儿子做水疗?

  遗憾的是,她最终还是没能找到合适的水疗场所,只得在煎熬中苦苦等待夏天的到来。

  柴晓慧,34岁,家住西工区八一路光明社区。

  在一个“一家6口,5个非残即病”的特殊家庭中,柴晓慧扮演的并不仅仅是一位母亲,同时也是点燃全家生命之灯的顶梁柱。

  十几年前,年轻漂亮的柴晓慧开始面对这样的家境:公公突然中风偏瘫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婆婆右半边身子不能随意活动;爱人是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丧失了基本劳动能力;出生不久的双胞胎女儿一个心脏不好,另一个是脑瘫加肢残患者……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被疾患的阴云笼罩,一家6口只能靠她公公500元的退休金维持生活。最初那些日子,柴晓慧每晚都会捂在被子里哭泣,但作为家里唯一的健康人,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为一家老小勇敢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十几年来,柴晓慧既要照顾家里几个病人的吃喝拉撒,又要靠打零工、站柜台来支撑这个家庭,日常生活过得异常艰辛。至今,家里唯一的“现代化电器”是一台八成新的电视机,那还是她爱人的朋友送来的。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凭自己的能力来养活这个家,让公公不再每个月为医药费担心,让馋嘴的女儿能天天吃上肉……

  王玉珍,75岁,家住机车厂78-6-102。

  3口人,两个痴呆,孤独老太支撑着一个温暖的家。

  57年前,当时在牡丹江机车厂工作的王玉珍夫妇有了自己的孩子刘伟利。但由于出麻疹时打针出问题,小伟利在出生六七天后变成了一名脑瘫儿。王玉珍夫妇为给孩子治病,变卖了家里所有的电器,最后连一家人栖身的房子也卖了,一家人搬进了单位的职工宿舍。他们因单位调动来到洛阳后,儿子刘伟利的病情有所好转,后来儿子和一个相爱的姑娘结婚,生下了一个可爱的胖小子刘阳。6个月后,王玉珍和老伴发现孙子的脚软得像面条,不像别的孩子早就会坐了;到了9个月的时候,别的孩子会爬了,孙子还不会坐。王玉珍心急如焚,立即把孙子带到医院进行检查,结果让她无法相信:孙子竟然也患脑瘫!不久,抑郁中的儿媳妇离开了这个家,儿子刘伟利的病又重了。王玉珍便内退在家照顾儿子和孙子。2002年,辛劳了一辈子的老伴也突然离开了王玉珍。

  今年已经75岁的王玉珍身患高血压和心脏病。现在,一家3口人靠低保金生活。

  王凤英,67岁,家住涧西区长安路办事处甘肃路二街坊社区8-21-4-102。

  4个噩梦般的日子,在王凤英老人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1988年10月7日,王凤英在广州服役的长子刘亚利在试飞训练中不幸牺牲;1996年1月4日,老伴刘钦明突发脑出血,落下偏瘫的后遗症;2002年9月28日,次子刘亚军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从3楼坠下,处于植物人状态长达8个多月;2006年8月16日,老伴因心肌梗塞撒手西去。

  虽然女儿还在自己身边,但女儿的家庭也很困难:女儿、女婿收入微薄,孩子还在上高中。在这种情况下,老人以一己之力照看着终日躺在病床上的二儿子。虽然母子两人每月总收入近千元,但他们需要面对一张巨额的药费单:儿子每天都要服用多种中药和西药以控制病情,而自己因大儿子去世落下的头疼病也需要大量服药。为此,她已经欠下了4万多元的债。每天早晚,她都要到垃圾堆找些能卖的东西换钱,好给儿子买点营养品。

  徐玉珍,54岁,家住涧西区长安路办事处甘肃路二街坊社区8-62-6-102。

  徐玉珍家中3口人,这3口人也是3代人,全部为女性。

  徐玉珍的丈夫在女儿两岁的时候,被白血病无情地夺去了生命。半年后,女儿徐楠患上病毒性脑膜炎,徐玉珍四处求医,虽然女儿的性命保住了,但却落下了终身残疾。十几年来,母女俩相依为命,依靠徐玉珍微薄的工资支撑下来。

  2004年,女儿徐楠结婚了,徐玉珍似乎看到了这个家庭的转机。可是明朗的阳光并没有眷顾这对苦难的母女,很快,这个家庭的天空中再次阴云密布:当女儿产下一女后,重男轻女的女婿却在女儿“坐月子”期间离开这个家,再无音信。无法工作的女儿,又加上嗷嗷待哺的外孙女,徐玉珍每月550余元的退休金已很难维持这个家庭了。

  刘香芹,67岁,家住高新区孙旗屯乡三山村。

  刘香芹是涧西区南村人,1957年远嫁到卢氏,婚后先后育有五子一女,丈夫常年漂泊在外,刘香芹在家务农、抚养子女成人。不幸的是,他的几个子女在出生后不久都因故致聋或致哑,生活更加艰难。

  大儿子成婚后,因与儿媳不和,性格倔强的刘香芹1989年独自回到洛阳,住在三山村的姨母家。不久,割舍不下孩子的她又将4个孩子接到自己身边。10余年来,她居无定所,在亲戚家、朋友家借住或租房子居住。她在工厂打过短工,当过保洁员、环卫工人,还自己开过小饭店,苦苦支撑着这个破碎的家,抚养着几个身患残疾的孩子。即便这样,小儿子还是在6年前走失了。

  现在,她的丈夫已经去世了,唯一的女儿远嫁到徐州,三儿子在老城的亲戚家帮忙打零工,只剩下30多岁的四儿子留在身边。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她给四儿子在一家福利厂找了份工作,但收入有限。她和孩子的户口都在卢氏,因此无法享受低保。好在上个月月底,政府帮她找了份保洁员的工作,每月工资400元,可是以她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这份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不知她能撑多久。

  李珠子,55岁,家住机车厂78-2-201。

  李珠子一家6口人,上有一位77岁、患有脑梗塞的婆婆,老伴常年在外打工,在她自己的3个孩子中,老大刚出生两个月,就因高烧变成了脑瘫病人,今年已经30岁,智商却相当于一两岁的孩子,生活不能自理。老二前年参加工作,每月工资450元,是家里的顶梁柱。老三是个闺女,现在上小学五年级。

  王香平,47岁,家住西工区健康西路社区二街坊二轻家属院。

  王香平夫妻双双失业多年,丈夫的头部、手臂和腰部长有多发性肿瘤,需要不断手术治疗,早已耗光家里的所有积蓄。女儿还在周口师范学院上大学,单学费已让她力不从心。

  刘玲霞,42岁,家住南昌路南苑小区。

  刘玲霞夫妇都是残疾人,丈夫在广州市场为人配钥匙,她在家操持家务,日子过得十分清苦。今年,16岁的儿子上了高中,7岁的女儿开始上小学,夫妻俩一下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韩秀蕊,62岁,家住涧西区长安路办事处甘肃路二街坊社区8-19-1-101。

  2006年,疾病缠身的老伴刚刚离开了她,从部队回来的儿子四处求职却一直碰壁,下岗的女儿仍在为生计发愁,全家收入只有她不到700元的退休金。十几天前,老人在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时,不幸被手中的暖瓶爆伤。

  王亚丽,25岁,家住龙门煤矿河东家属院。

  今年5月6日,她刚刚在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产下四胞胎。4个孩子身体很弱,目前在医院每天要花4000余元,她结婚3年攒下的积蓄已花得一干二净。公公婆婆只有一个人有退休工资,仅够维持二老生活,无力帮助他们挺过难关。

  孔丽娟,35岁,家住机车厂安居小区12-2-601。

  2000年10月,孔丽娟从省六建公司第三分公司下岗,当时,耳聋残疾的女儿只有4岁,而丈夫一个月仅有500元工资。为了维持生活,她到处帮人打零工,每天起早贪黑,非常辛苦。

  (本报记者 邓德洪 孟国庆 李喆 见习记者 赵玉杰 采访整理)

  在此,我们请社区主任继续帮忙,将您身边生活确实贫困的母亲的情况通报给我们,我们将会同社会上有爱心的儿女一起来帮助她们。电话:13592064652。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