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津卫坡村“明清一条街”。 |
|
记者日前从市建委获悉,省政府近日公布了我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我市新安县铁门镇、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榜上有名。这是我市镇(村)首次进入这一含金量极高的名单。
这批历史文化名镇(村)是由省建设厅、省文物管理局组织专家历时半年多,对全省范围内的镇(村)认真考察评议后确定的,上榜的将有资格被推荐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铁门镇和卫坡村是凭什么脱颖而出的?
铁门镇:山水小镇蕴含大气象
入选理由: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推动当地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系当地水陆交通中心,是闻名遐迩的客流、物流集散地;现存成片历史传统建筑群,基本风貌保存完好,能集中反映豫西地区特色风情。
记者探访:
一到铁门镇,记者很快打听出镇名的来历:古时因境内有青龙、凤凰二山对峙,形成阙门,故得名“阙门”,后人念成了“铁门”。洛河支流涧河环镇东流,两岸风光旖旎,甚为喜人。
这里宋代以来的传统建筑现存量逾2万平方米,完好程度达85%。它们中的代表包括——
张钫故居。铁门镇是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人士张钫先生的故里。1921年,时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的张钫回到铁门,在镇上购得土地近百亩,建成一座规模庞大、风格别致的建筑群。它共有房舍120余间,绝大多数为砖木结构,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北方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特别是主体部分,为三进的四合院连环结构,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但其门窗和内部装修采用的却是西方风格,尤其是大量采用了在当时需要进口的水泥、玻璃等,使整座宅院呈现中西结合的典型特色,堪称民国初期河南一座典型的民居建筑。
千唐志斋。它与张钫故居一路之隔,是张钫先生当年苦心创建的。
这个千唐志斋可不得了!它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墓志铭博物馆,当年由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以古篆为其题额,现存以唐代墓志石刻为主的历朝墓志石刻2000余件,堪称“一部石刻的唐史”、“一个壁立的唐朝”;它另藏郑板桥、康有为等名家作品若干件……走到这些墓志石刻面前,您会不由自主地静心欣赏。
北魏石窟。北魏石窟凿建于北魏末年,原址位于黄河南岸新安县西沃乡段,是黄河中下游岸边唯一一处北魏石窟。因处于小浪底水库淹没区,它于1997年被整体切割搬迁至千唐志斋东隅。
入选感言:
铁门镇党委副书记郭建伟:“河南历史文化名镇”是一张含金量极高的名片。我们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要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发旅游产业,搞好招商引资,推动镇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卫坡村:现存成片的明清传统建筑
入选理由:
在明清时期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现存成片的明清传统建筑,基本风貌保存完好,能集中反映豫西地区近几百年的建筑特色,体现我国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的经典理论。
记者探访:
动身前就听说卫坡村有一片明清建筑群,规模胜过山西乔家大院,记者去后一见,方信此言不虚。
从机场路直上邙山,到连霍高速公路西出口,沿西北方向行数百米,记者便到了卫坡村路口,往里行不多远,在葱葱绿阴掩映下,豁然现出一片古色古香的天地,这便是让卫坡村远近闻名的“明清一条街”了。
呈现在记者面前的首先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老街,岁月的车轮早已将青石板碾得支离破碎。在老街南北两侧,分立着一座座青砖灰瓦的古庭院,绝大多数都已关门上锁,锁上锈迹斑斑,里面显然久未住人了。望着这片空空荡荡的建筑群,记者心里不由得有些疑惑了:这里面到底藏着怎样辉煌的过去?
67岁的卫北魁是为数不多的留住在古庭院的户主之一。记者踩着门前上马石敲门而入时,卫北魁正和邻居坐在天井旁的绿阴下悠然自得地玩牌。
他说,自己从小便在此居住,这个古庭院建于明末,传到他手里也不知道传了多少代了。后辈早已搬居别处,他和老伴留恋这里的冬暖夏凉,始终舍不得离开。
卫北魁的庭院别有洞天,深50余米,宽六七米,为三进院落,其间又分神路、主人路、仆人路,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随处可见。
据称,这里其他庭院的布局大致也是如此,每个庭院都如一个自由自在的小天地,既拥有自己的偏门秘道,又具备齐全的排水、防火、防盗功能,然而庭院与庭院之间又彼此相通,隔而不死,浑然一体。
“明清一条街”现存古庭院16所,祠堂3处,靠山窑28孔,天井窑院26处,私塾院1处,总计房屋335间,占地面积3.5万余平方米,完好程度达80%。
据当地专家介绍,明末清初时,一卫姓家族从济源迁居此地,自清代乾隆年间始,这里出现了车马塞道的兴盛景象,而卫氏家族最多时达230余口人,先后出过4名诰命夫人、26名七品以上官员,成为中州名门望族。到咸丰年间,卫氏家族逐渐衰落。如今的卫坡村,现有村民1600余人,80%以上姓卫。
入选感言:
卫坡村党支部书记赵冬宝:卫坡村的明清建筑群,贵在原始和天然,可惜近年来未被很好地保护和开发,希望以这次入选为契机,引起有关部门足够重视,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民俗风情,将卫坡村打造成邙山上的一座古建筑园林,成为洛阳一个崭新的旅游亮点。
记者 邓德洪 通讯员 邹柏香/文 记者 常向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