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
在经过长达10多天的“停摆期”之后,北京市围绕小升初的各种活动于近日再次启动。随着部分学校接受特长生报名,恼人的升学大战正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虽然法律和有关行政制度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但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复杂性和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小升初择校大战仍然每年都会硝烟重燃。一名家长感叹说,孩子的小升初简直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升学之所以成为“浩大的工程”,有多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应试教育制度的系统性“倒逼”——要想上个好大学就得考上好高中,为了能够上好高中,就不得不挤进重点初中。二是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名校,而更多初级中学的教育质量难以让家长满意。三是特长生录取、课改试验校招生都处于信息紊乱状态,教育系统内部无法公正独立完成特殊人才的选拔工作,整个社会不得不为部分小升初学生的择校付出高昂的成本。四是政策改变缺乏前瞻性和可预见性,学校和家长每年都要跟着教育部门的节拍跳舞。其结果不难想见,不仅大量应届小学生及其家长陷入焦虑和苦恼之中,学校的常规教育也被打乱,教育腐败和不公平也可能由此滋生。更严重的问题是,为了应付瞬息万变的小升初形势,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不得不从小积累升学“资本”,各种负担日趋沉重,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受到严重影响。
要想让小升初这个“浩大的工程”变得简单起来,当然只有更坚定地推行“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但这并非易事。只要存在着特长生制度,家长们就会义无反顾地拉着孩子奔赴各类考场;只要教育资源还没有实现均衡配置,整个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就将持续下去,择校也会是不变的主题。因此,教育部门除了颁布阶段性的禁令之外,更有一系列重要的工作需要有条不紊地推行。
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特长生制度,并为此制定一个时间表。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元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改变,少年儿童的特长兴趣完全可以通过课外方式自行发展,学校没有必要超越教育大纲,去专门推行所谓的特长教育。反过来说,所有的小学和初中都应该鼓励和倡导学生拓展兴趣,而不是由少数几所学校去承担这样的使命。今年年初,北京市教育部门的有关人士透露说,北京将在三年内取消特长生制度,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这样的取消显然不应该局限于北京。
其次,对办学体制改革学校加快清理和收尾,坚决遏制“名校办民校”现象的蔓延,并取消公办学校中的各类试验班。实践已经证明,“校中校”、“校中班”不仅有违义务教育的免费原则,客观上也助推了择校热,带来了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同时导致了教育腐败问题的多发。如果能把各种名目的“假民校”从真正的民办学校中剥离开来,实行统一的招生管理,对择校热将能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当然,教育部门面临的最艰巨挑战,是以创新模式努力平衡义务教育资源。重点学校和名校是历史产物,对于学生和家长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对于社会资源有着强大的吸附力。在教育总体投入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名校越办越红火,就意味着薄弱学校越来越窘困,如果不能改变这种一边倒的局面,就近入学原则就意味着起点的不公平。
年初,北京市教育部门决定实施区域内名校校长和优秀教师的轮岗制,以“缩短校际差距”,这个措施无疑是积极的,但对于严重失衡的教育资源格局来说,仅仅是人才的流动还很不够,教育机构还应该拿出更切实、更配套的办法来。
(蔡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