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竹山县举行大典,公祭“华夏始祖、东方圣母”女娲。在公祭大典上,鸣放九响礼炮,燃点圣火,嘉宾献“金、木、水、火、土”五行供品,演员表演歌舞,领导长读祭文,小学生共诵《女娲颂》。祭拜结束时,人们还要绕女娲雕像一周,依依揖别。
竹山县地处秦巴山区,是全国592个特困县之一,也是湖北的重点贫困县,去年全县财政收入刚过亿元。就这么一个贫困县,近年已投资1500多万元,塑造了18米高的女娲雕像,建起了女娲祭坛、圣母亭、问天阁等景观,建造了“中华母亲山”标志石。县里已计划投入1亿元,把女娲山打造成4A级景区。
为了举办这次女娲文化节,县里又掏出一笔钱,还派出大量工作人员负责安排和接待,动员不少农民演员沿路表演民俗节目,出动大批警力维护现场治安。
据竹山县委宣传部介绍,当地是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的圣地,县里想利用好这一本土文化资源,吸引外来投资,推动旅游和经贸发展。县里正在准备材料上报,争取提升女娲文化节的档次、规模。
竹山县并不是第一个搞这种公祭大典的地方。近年来,全国掀起了一股公祭热潮,你方祭罢我登场,都是打着“始祖”、“故里”的旗号。
采取适当形式祭拜先祖,借以表达怀念之情,增强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本来无可非议。但当前的公祭活动,确实存在过多过滥的问题:一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往往有几个地方争夺,重复祭拜;规模上动辄“海内外华人”参加,各级官员出席,大批专家研讨,众多明星捧场。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风光、出政绩。
公祭活动泛滥,至少存在三大弊端:一是劳民伤财。公祭活动多是由地方政府出面,财政拿钱,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埋单”的还是老百姓。而且,修建场地、组织排演、接待参观、维护安全,一个大典下来,往往折腾得鸡犬不宁。二是助长奢华之风。为了争得“始祖故里”之称,一些地方不惜大兴土木,建豪华场馆;精心编排,办大型典礼。三是助长了形式主义。地方领导过多地把心思花在这类表面文章上,必然挤占为百姓办实事的时间和精力。
过多过滥、劳民伤财的公祭活动,与中央提倡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严格控制节庆活动的要求明显相悖,这股风应当及时刹住。有关方面应加强对公祭活动的审批和管理,对那些没有必要举办特别是铺张浪费的公祭活动,应该明令禁止。
(刘紫凌 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