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太原市迎泽公园拆除围墙“还园于民”,成为全国最早实行24小时免费开放的大型综合性公园。
公园免费开放之后,尽管遇到一系列的困难,但是沿着政府与市民共享、共建文化休闲资源这条路走下去,终于实现了“市民得实惠,政府赢形象,公园经营活”的多赢局面。
逛公园
纳税人不能再掏钱
建于1953年的迎泽公园,总面积达66公顷。绿树成荫、花草遍地、亭阁相映、环境清幽的迎泽公园是当地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去处,被称为“城市绿洲”。
2002年5月,太原市政府筹资600万元对迎泽公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并决定将改造后的迎泽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
这一决定立即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公园一下子挤满了休闲、健身的人群。平日人流量在三四万,而一到节假日,人流量达10万以上。
太原市园林管理局局长张波告诉记者,太原市地处黄土高原,绿化覆盖率低,市民可以享受的公共绿地、休闲资源十分有限。
2002年以前,迎泽公园一直实行收费入园制度。虽然门票每人只收2元,但仍有不少市民被拒之门外。
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太原“八五”、“九五”期间计划建设28个公园,迄今只建成一个汾河公园。
为了让公园姓“公”,太原市政府拆掉了办公区的围墙,只在办公大楼前设了门岗,经过整修的市府大院,成为市民自由进出的“另类公园”。与此同时,太原市决定,除了动物园等不能免费开放的专业公园,全市各类公园一律免费向市民开放。
“百姓高兴就行。”张波说,尽管公园免费开放之初遇到各种困难,但公园姓“公”,政府已用纳税人的钱维持其运转,不能让他们再掏钱了。退一步讲,2元一张门票对一些困难群众来说,也不是小数,作为公益事业的公园,应该让所有的公众舒心,而不能让困难群众闹心。
得民心
赔钱的事儿也得做
迎泽公园推倒围墙后,客流量比过去增长了3至5倍,每年接待游客1000多万人次。这样一来,公园的管理压力加大、养护资金不足等问题日益显现。
迎泽公园管理处主任孟晋平说:“公园不收门票方便了百姓,但给公园的管理和运营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尤其是节假日的客流量,大大超过了公园的承载能力。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迎泽公园日客流量超过12万人次。一些市民抱怨说:“这哪是供人休闲的公园,根本就是集市,走都走不动。”
为了避免出现踩踏事故,管理人员不得不将游人往草坪上疏导,结果造成了草坪的大面积损坏。
尽管遇到很多难题,比如厕所少,步道、路灯不成系统,安全监控设施缺失,但孟晋平说:“我们硬着头皮往前冲,免费开放只能进不能退。”
公园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冯映宏算了一笔账:2005年,公园得到财政拨款1400万元,游艺收入600万元;而办公人员经费支出879万元,水电费、养护费等公用经费支出1121万元,基本上没有自我发展的资金。
山西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谭克俭认为,公园免费开放提升了政府的形象。“看似少收入了2元钱门票,每年增加了上千万元的园林建设费用,但此举却赢得了民心”。
“作为迎泽公园的管理部门,太原市园林局近年在全省行风评议活动中名列前茅,这是民心民意的直接体现。”谭克俭如是说。
同享乐
市民村民一个不能少
据了解,英国的许多公园、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包括大英博物馆在内皆免费向公众开放。美国著名的中央公园以及许多街心花园都没有围墙,任人游乐。在寸土寸金的日本,公园和自然景观也基本不收费。
随着我国步入小康社会、休闲经济日益成熟,公园等文化休闲公共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是大势所趋。
如今,进入太原的任何人,或贫或富,或出差,或旅游,皆可到公园一游。“上午逛服装城,下午游迎泽园”,已成为不少太原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许德光是太原一家纺织厂的退休职工,他说开放后的迎泽公园成了他家的“后花园”。早上,他与老伴一起在公园里锻炼;上午揣着书到公园密林深处看书,听听鸟语,闻闻花香;下午去公园的湖边钓鱼。一些夏日的傍晚,他还到公园广场同票友唱戏、弹曲。“如果公园凭票入内,两人一天就得16元钱,一个月下来一个人的退休金就没了”。
据悉,乌鲁木齐、武汉等地公园纷纷挂起“免票牌”,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喝彩。
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丁润萍认为,政府向公众免费开放公共休闲资源,体现了亲民爱民、发展成果与民共享的理念。虽然会失去门票收入,增加财政支出,可换来的是无价的人心和百姓的欢娱。
丁润萍指出,公众在享用公园的同时,应当参与共建,这个共建不是具体的公园建设,而是提高自身文明意识,践行“文明休闲”,保护公园各项设施。
她还举例说,“五一”期间,在迎泽公园的“牡丹园”,她发现游客摘花的现象十分普遍,步行道路两旁伸手能够得到的花几乎全被摘掉,令人触目惊心。
一位李姓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节日期间,每天有4名“护花使者”流动巡查,结果还是顾此失彼,防不胜防。
另据了解,公园免费开放后人满为患,园区环境超负荷运行,暴露了我国城市公共休闲资源及产品的总体匮乏。
(新华社太原5月21日电 “新华视点”记者 王炤坤 叶健 刘云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