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间地头是王龙章最爱去的地方。 |
| 和农民一起干活是常事。 |
| 和同事交流工作经验。 |
| 每天骑着自行车走家串户。 |
| 村中的老人对王龙章赞不绝口。 |
| 小屋既是卧室也是办公室。 |
| 有时需要客串一下英语教师。 |
|
王龙章,现年31岁,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农艺系,是河南省第一批下基层选调大学生,现在是宜阳县樊村乡李寨村包村干部。
“到下个月,就正好满7年了。”近日,面对记者,王龙章说这句话时,黝黑平静的脸庞上有着淡淡的笑意,“记得我是2000年6月12日报的到。”
王龙章,农家优秀的大学生,也是当年校园里有名的食用菌种植专业户:他用学校闲置的两间破房种植平菇解决了自己两年的学费。毕业时,中国棉科所等多家单位都争相要他。但当得知省委组织部要选调毕业生到宜阳乡村基层工作时,他却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与大学生的书生意气相比,记者眼前的王龙章更多了成熟与稳健,一身皱巴巴的衣服和一双沾满泥土的鞋,难掩快乐和自信。“我总感觉到自己和农村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结,于是毕业前就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回来。”在自己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中讲述自己的故事, 王龙章神采飞扬。
基层工作是“千条线,一根针”,这对身上还带着浓浓书生味的大学生而言,面临的考验除了条件艰辛外,更大的考验还是适应基层的工作环境。一天跑几十公里山路抓计划生育、天天泡在地里指导农民种植烟叶以及被不理解的群众打骂等事都经历了,王龙章依然每天快乐地工作着。
“2001年4月,有一次下乡途中,我发现一些村的烟叶幼苗叶子有暗绿色斑点,根据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我当即断定是烟草炭疽病。由于发现及时,那一年为乡里挽回经济损失10多万元。”谈起自己的工作,王龙章兴致勃勃,“有个村民的苹果树长了11年都不结果,被人戏称为‘公苹果树’,我主动找到这位村民,帮着他高枝接头,最终使他的树都挂了果。”王龙章自豪地说:“这种工作的充实与快乐,让我知道了一个大学生的价值。”
如今,王龙章更加忙了,除了他的农学本行外,他还操心着救灾、五保供养等关乎民生的许多事。“要干就干出个样来,在这片广阔天地,我还有很多未完成的梦”。
见习记者 崔宏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