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平和其他志愿者在山区义教。 |
| 为捐书助教付出再多,李平也不言悔。 |
|
“为什么我们能够劝募到4万多册图书、10万多件学习用品、2万多件衣被,为什么又能不断涌现新的志愿者参与到捐书助教中来?我想原因只有一个:我们的洛阳是座有爱心的城市,洛阳有太多太多有爱心的市民,他们愿意不断地为山区的孩子们捐出衣服、图书和爱心,才使我们这棵爱心之树能够持续茁壮成长”——
核心提示
在洛阳梅森学校,有一位名叫李平的女教师,早在5年前,当她还是洛阳师范学院一名女大学生的时候,就开始为我市贫困山区孩子募捐图书、学习用品和衣被等物。5年来,她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一道,共为山里的孩子募捐到衣被2万余件、图书4万余册,学习用品10万余件,受益孩子达数万人之多。她和这些志愿者被山里人亲切地称为“城里来的爱心使者”。
一次自助游引发的心灵触动
2002年2月,李平和朋友们一起,来到栾川县赤土店镇公主坪村附近山区自助旅游。等一行人从山里出来的时候,天色已晚,只好在公主坪村找了户人家借宿。
听说这些不速之客要借宿,这家主人十分热情,忙着为他们烧水、煮面。一个10多岁的小男孩也跟着妈妈跑来跑去,很惹人喜爱。
饭后,李平无意中问了小男孩一句:“你平时喜欢看什么课外书?”小男孩一愣,拿出了自己的小学课本,茫然地问:“课外书是什么?”
小男孩竟然不知道什么是课外书!这让李平大吃一惊。
从栾川回来后,李平开始睡不好觉, 她给朋友们打电话:“你有没有不用的书?”“把你家不看的书给我吧。”“有适合小学生看的书吗?”……后来朋友们说,不如在BBS上发个帖子找书吧。
2002年3月18日,在本地一家网站上,李平发出了这样一个帖子:“在一次偶然的旅行中,我得知一些山里的孩子竟然不知道什么是课外书,想收集网友手中闲散的书给他们送去。您可以与我联系,我会上门收集,至于书的去向,我会给您一个明确的答复。”
爱心和网络的力量很快显现。帖子一发出,就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第一次劝捐,李平收到了图书309册,作业本1094本,铅笔194支,橡皮54块,还有钢笔、文具盒、书包等物品。
2002年4月6日,在众人的帮助下,李平和朋友们开着5辆汽车,把图书、文具和作业本送往赤土店镇公主坪村。
当时赤土店镇公主坪村不通公路,李平他们早上5点出发,赶到时已是下午1点多钟。他们没想到,公主坪小学的孩子们都没有回家吃午饭,全在学校里等着,乡亲们更是敲起了逢年过节才舍得用的大鼓迎接他们。
这次送书后,李平和志愿者们成了当地人心目中的“爱心使者”。城里人来送书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般,很快在山区传开,附近的白沙洞小学、花园小学等学校的老师也纷纷赶来,告诉李平他们那里的孩子也需要图书。望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李平知道,即使自己想停下来,也不可能了。
曾经的不幸使她重新认识了生命
李平说,她走上当爱心志愿者这条路,和前几年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
1971年出生的李平,1994年从一所职业中专毕业,分配到我市一所小学当计算机老师。1997年9月,26岁的她披上了婚纱。1999年春节后,她开始经常觉得头痛,严重时甚至会栽倒在地。到洛阳一家医院就诊时,医生说她得的是脑瘤,并暗示她不要再花冤枉钱了,她的病基本没有治愈的可能。
此后不久,丈夫和她离了婚。病痛的折磨加上离婚的重创,彻底压垮了李平,她甚至做了自杀的准备,并写好了遗书。
也许是命运故意和她开玩笑,在亲友们的强烈建议下,李平来到北京某大医院检查,结果发现自己得的不是脑瘤,而是脑囊虫。
2000年3月,李平的病基本治愈。医生告诫她,虽然脑囊虫已被杀死,但其残骸仍留在她的大脑中,如果过度劳累,还有可能复发。
经过此事,李平开始重新认识人生了。2000年9月,29岁的她考进洛阳师范学院计算机系,过起了一种全新的生活。
决定放弃时,她重新获取了动力
2003年4月前,李平和其他志愿者一道,又陆续发动了多次劝捐,并把募捐而来的近2000本书籍和学习用品送到山区。越来越多的孩子看上了课外书,李平却想放弃了。
她说,当时想放弃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经济上和精力上的原因。劝募到一本本课外书,再找车把书送到山里去,平时还要对贫困学校进行摸底,这是件非常费时、费力又费钱的工作。加上学业繁重,她感到十分吃力。
另一个原因,也是促使她想放弃的最根本原因,是周围人的误解。有人说她想借机出名,有人说她是想打着慈善的旗号为自己谋利益,朋友们也说,你已经尽力了,为什么还不停下?这样何时是个头?有人甚至这样开玩笑:“像你这样‘不正常’的女人,哪个男人敢娶啊!”
李平陷入了彷徨……
2003年的“五一”到了,李平再次背起行囊冒雨来到栾川山区,来到了她曾经送过书本的花园小学,只不过这次她是为了告别。
李平内心的伤感与彷徨,孩子们浑然不觉,他们齐刷刷地坐在教室里,期待着李平姐姐给他们带来新的知识和惊喜。
李平说,她不知道那堂课是怎么开始的,又讲了些什么,但她和孩子们的一段对话,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李平问:“大山的外面是什么?”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了一阵,回答道:“山上的水都流向了外面,那么大山的外面一定是一片汪洋大海!”
还有一个孩子十分认真地问李平:“李平姐姐,你和那些一块来送书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们是不是天天都住在船上啊?”
李平落泪了:“生在大山不是孩子们的错,他们有了解山外世界的权利。不管再苦再难,我都要给他们找来更多的书,以后谁也不能再动摇我的决心。”
5年坚持使他们“很有成就”
回到洛阳后,李平立即投入到新一轮的募捐工作中。她还和志愿者们一道,到废旧物品回收站、再生纸厂等地方找图书,捡回来后再消毒、分类,送到孩子们手中。
与此同时,为了彻底解决图书的来源问题和让捐书者第一时间知道图书的捐赠去向,李平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专门成立了一个名为“www.alllove.org”的网站,即“全部的爱”,中文名叫“捐书助教网”。
山区师资极度缺乏,李平和洛阳师范学院团委一道又开展起一项工作:每年暑假,发动志愿者们到山区学校进行义教。
李平离开学校后,成了一名小学老师,但在洛阳师范学院的支持下,捐书助教这一义举却没有停下。截至昨日,大家已为山区学校捐赠图书4万余册,学习用品、体育用品10万余件,衣被2万余件,利用暑假组织300多名义工,先后到22所山区学校开展义教活动,山区受惠孩子达数万人之多!
她在感动中继续前行
5年来,李平为捐书助教这一义举付出了极大代价:近5万元的积蓄全部投了进去,现在家里除了一台电脑,再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已36岁的她还没有谈婚论嫁,每天为捐书助教、培训义工忙碌着。
采访中,李平一再告诉记者:如果说开始时她是出于对山区孩子的同情,后来却越来越源于内心深处的感动,感动于那些可爱的志愿者,感动于默默奉献的山区教师,感动于洛阳这座充满爱心的城市。
李平说,如果没有众多的志愿者捐书、捐车、捐钱、义教,她是寸步难行的。2004年12月的一天,在去汝阳送书的路上,5名志愿者差点把命都搭上。当时因路况太差,志愿者“摩力克”新买的越野车翻进了山沟,车上5名志愿者全部受伤,汽车完全报废,但直到现在,她都没有听到过大家的抱怨。洛阳师范学院的志愿者们和李平一道,跑遍了洛阳各个社区劝募图书;暑假到山区义教,每次都有两三百人踊跃报名。
山区教师的奉献精神也令李平感动不已。栾川工农兵小学有一名姓郭的年轻老师,中专毕业后本来在南方某城市找好了工作,可后来村支书找上门来,说村里缺老师,孩子们没人教,你回来吧。虽说每月只有100元钱的工资,还是年终才发,这名中专生还是回到了村里,当起了孩子王。
最让李平感动的还是洛阳这座充满爱心的城市。李平说:“我总是在想一个问题,除了我们这些志愿者的坚持,5年来,捐书助教活动为什么能够一直开展下去?为什么我们能够劝募到4万多册图书、10万多件学习用品、2万多件衣被,为什么又能不断涌现出新的志愿者组织参与到捐书助教中来?我想原因只有一个:我们的洛阳是座有爱心的城市,洛阳有太多太多有爱心的市民,他们愿意不断地为山区的孩子们捐出衣服、图书和爱心,才使我们这棵爱心之树能茁壮成长下去。”
见习记者 张贵坊/文 李卫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