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子拿到了母亲倪香珍的捐献证书,心情既沉重又自豪。 |
| 丈夫翻看本社四季摄影为他们拍摄的最后的婚纱照片。 |
|
《生命周刊》的读者一定还记得,在本刊4月28日的封面故事里,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专职做家庭妇女的癌症患者倪香珍,在义务献血近10年后,向人们表达了她生前“最后的心愿”——捐献遗体,为社会作贡献。
5月25日,这个伟大而美好的心愿终于实现,倪香珍成为我市第一个按照正规程序实现遗体捐献的志愿者。大家在为倪香珍的行为感到钦佩和感动的同时,也有更多的人关注和加入到捐献遗体、器官的队伍中来。
丁香花儿静悄悄地开
5月24日6时许,倪香珍在自家温馨的卧房里,平静地、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她走得没有遗憾,因为从始至终,她的床头有她最爱的丈夫和儿子陪伴;她走得了无牵挂,因为她清楚,生命的光辉将在她爱的奉献中延续。
记者赶到倪香珍家里,时间已经接近11点,亲戚朋友们大多已经到来,整个房间里弥漫着浓浓的悲伤和不舍。儿子陈亮坐在屋角,悲伤地将头深深埋在两膝之间,背后的墙上,挂着吉他。
就用这把吉他,陈亮常常在病榻前为母亲弹唱她最爱听的《丁香花》。我们耳畔仿佛又响起动人的旋律,那象征着高尚、光明的天国之花,似乎就开在这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居室中,散发着无尽的芬芳……
丈夫陈志敏告诉记者,在最后20多天的日子里,倪香珍吃不下东西,基本上只靠水来维持生命;因病痛的折磨,她脸上经常出现痛苦的表情,可是却从来没有喊出声来;卧床的日子,她说的最多的就是让她实现心愿后,儿子和丈夫要好好生活,每次都是细心交待……
有种声音在延续
在倪香珍家里,记者见到了为她送行的亲朋好友。倪香珍的一位亲戚说,《生命周刊》报道出她捐献遗体的“最后心愿”后,前来探望的人一拨接着一拨,其中有熟悉的人,也有不相识的面孔,大家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倪香珍的关心,令其家人非常感动。
当初,倪香珍的亲弟弟曾经情绪激动地说:“只要我还有口气在,就绝对不让他们把你拉走!”而倪香珍的姐姐也不止一次地说“千万别让她乱来”。如今,这些亲戚也都理解和支持她的想法了。倪香珍的弟弟告诉记者,他的亲朋好友从报纸上知道姐姐的心愿后,纷纷打电话表达钦佩之情,连思想相对保守的村里人,也都渐渐接受并投来赞赏的目光。
住在倪香珍楼下的邻居袁大妈抹着眼泪说,倪香珍平时就老跟别人说“人生在世,多做好事”,她也曾在倪香珍的影响下进行过无偿献血。现在,有更多的人受到倪香珍的影响,有不少人甚至也产生了死后捐献遗体的想法。儿子陈亮告诉记者,他一个朋友的亲戚也是癌症患者,亲戚病房的病友们看到报道后,拿着报纸激动不已,说自己生命结束后,“也愿意学倪香珍”。
市红十字会秘书长郑瑞生说,报纸登出倪香珍捐献遗体的心愿后,很多市民打来电话,有的干脆拿着报纸到市红十字会进行咨询。关注这方面事情的人越来越多。
实现心愿,让生命无憾
25日上午,河南省红十字会志愿献遗体接受中心负责人李主任,郑重地将经过审批的志愿捐献申请表和一份黄色的遗体捐献纪念证送到倪香珍的丈夫和儿子手中。当日下午,河南省红十字会的车辆缓缓驶出洛阳,它运载着倪香珍的躯体,同时承载着她美好而高尚的心愿。
省红十字会志愿献遗体接受中心负责人李主任告诉记者,现在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明,我省近两年的捐赠志愿者数量比前10年的总数还多,捐献的遗体将主要用于教学研究。“在全省,焦作等地的捐献者较多,倪香珍是洛阳市第一个按照正规程序实现遗体捐献的志愿者。”李主任说。
随后,李主任将10份从郑州带来的志愿捐献申请表送到郑瑞生手中,“正在有更多的洛阳人加入到倪香珍的行列中来。”倪香珍的家人见此非常感动,儿子陈亮说,相信很快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母亲的行动中来,就像目前无偿献血被人们普遍接受一样。
陈亮说,母亲希望以后自己的骨灰周围能栽一颗郁郁葱葱的树,地点最好选择在高山上,能让她看着这个世界的人好好生活……
本报记者 吴彬/文 杜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