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城区某小学门口的文具店也出售这些问题零食。 记者 杜武 摄 |
|
蚯蚓一样的长条形零食,五颜六色的小冰球,老太太手推车里“飘香”的“串串儿”……这些引得孩子们口水直流、迈不动腿的小零食,究竟是什么样的食品,竟对孩子们有那么大的吸引力?面对孩子们的特别喜好,老师、家长们又是怎样的无奈与担忧?
小吃类:五花八门脏兮兮
23日11时许,记者来到涧西区景华路某小学门口。随着清脆的下课铃声,孩子们像欢快的小鸟飞出校园,门口的几家小商店在几分钟内立即人满为患。握硬币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对女老板说:“我要1毛钱‘麻辣鸡筋’”、“我要两毛钱‘椰果肉’”……只见女老板用刚刚接过钱币的手,从一个油乎乎、沾满辣椒末的塑料袋内捏出一根一尺多长、如人手指般粗,黑乎乎、油腻腻的“大蚯蚓”,递到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手中,小男孩一边舔着手指,一边满意地挤出人群。
记者看到,孩子们买的东西大多在1毛钱到5毛钱,其形状古怪,叫的名字也奇特,如“大傻瓜”、“伊拉克”、“动感地带”、“麻辣牛筋”等。记者也“照葫芦画瓢”,花1.8元买了一塑料袋杂七杂八的小食品组合,打开一看:里面有1毛钱一根的黑色、白色的“大蚯蚓”,有1毛钱三片的橘红色“牛排”,还有5毛钱一包的“干炸食品”。
经记者初步判断,这些称作“鸡筋”、“牛排”的食品多是烹炸过的豆制品。记者随手拿起一包红色塑料袋包装的小食品,见其包装粗劣,是不知名小厂生产,包装封口处皱皱巴巴的,根本看不清生产日期;打开后尝尝,又咸又辣,像嚼塑料布一样。而几根黑色、白色的“大蚯蚓”发出难闻的腥味,实在让人没有勇气品尝。在将“大蚯蚓”丢进垃圾箱后的十几分钟内,记者脑海中一直浮现着其令人作呕的形状和气味,实在无法理解那些还在排队的孩子,他们为何会对这些脏东西情有独钟?
冰饮类:“三无”产品善“变色”
在西工区凯旋路一所学校门口,4个七八岁的男孩儿每人手中都举着一支彩色棍子一样的冰棒,互相追逐打闹着。其中一个男孩儿告诉记者,这种外面裹着一层透明塑料的冰棒可以掰断直接吃,也能化开后当汽水喝,他说:“吃了舌头还会变色呢!”小家伙边说边吐出桔红色的舌头。记者看到,这种5毛钱两根的冰棒,透明的外包装上没有任何有关生产厂家和生产日期的文字说明。
随后,记者来到该小学门口的小商店,看到冰柜里除了颜色鲜艳的彩色冰棒外,还有透明盒装或成袋包装的彩色小冰球,里面赠送小勺子和牙签,售价为5毛钱。“这种东西颜色那么鲜艳,吃了会不会掉色啊?”看记者问题比较多,警惕的老板以“小孩子吃的东西不适合你”为由,不愿将其卖给记者。旁边一个女孩子说:“吃了那个舌头会变色的。”
涧西区一名经营冷饮产品的老板告诉记者,那些颜色鲜艳的彩色冰块和冰糕,都是洛阳、郑州周边一些不知名的小厂生产的,卫生和质量都让人不敢恭维,大部分都是“三无”产品。他说:“也就学校门口的商贩敢销售这些花哨的东西,用那些彩色小勺子、小巧的牙签来吸引孩子。”
煮涮类:“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在涧西区丽新路附近的一所小学门口,一个老太太推着手推车,她的“串串儿”摊位前围了不少孩子。记者凑上去问价钱,对方回答:“豆筋和土豆片1毛钱两串,蛋白肉1毛钱一串。”
所谓的“蛋白肉”,看起来像是豆腐皮一样的东西。只见老太太从身旁一个脏兮兮的塑料泡沫盒子里拿出串好的“串串儿”,丢进黑色的“肉汤”锅里后,随手拿了一块浅色的、半干的抹布盖住塑料泡沫盒子。煮好的“串串儿”被放进一个塑料盘子,简易的调料瓶就放在旁边的石台上,已经水油分离的辣椒酱放在一个敞口大饭盒里,里面有把刷子,小孩子们都自己动手刷调料。记者不小心用“串串儿”的汁水弄脏了手,老太太立即递上抹布,随后又把它搭在还没煮过的“串串儿”上。“这样会不会不卫生啊?”记者刚发问,旁边就有小孩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嘛!”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老城区和瀍河回族区的部分小学,发现情况相似,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上问题。
孩子:“这些零食很有趣”
涧西区某小学的一名三年级女生告诉记者,学校附近小商店里的各种零食,她几乎都吃了个遍,同学们放学后,都爱买点东西吃着回家。她说:“有些东西可油,吃得多了会恶心,有些东西可咸可咸或者可辣可辣,也不是啥都好吃。”
既然不好吃,为啥还要买呢?对此,孩子们的回答是:“为了好玩呗!”因为这些小食品往往色泽艳丽,附和他们的喜好;其名称、古怪形状,能带动他们的好奇心;这些东西还会送些彩色的画片、小勺子之买类的,博得他们的欢心;而且,孩子们也有从众心理,看到别人吃,即使自己不爱吃,也会买来吃着玩儿。
家长、老师:“这些零食令人忧”
学生家长朱女士说,学校门口一些油炸类小食品,明显带有人工色素,一看就是无名小作坊的产品,其卫生安全极难保证,她说:“说不定用的都是口水油呢!”可孩子们就是很容易被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吸引,每次接女儿放学时,她都得为当天“买不买零食,买几毛钱的”等问题跟孩子“讨价还价”。家长们对此表示忧心:“老吃这些东西,对孩子们的身体是肯定没有好处的,怎样才能制止他们呢?”
老城区某小学的王老师说,很多廉价的儿童食品卫生、质量难以保障,老师会要求孩子们不要乱买零食,但这些情况是屡禁不止,学校也没有权利禁止小贩在校门口做生意,老师更不能控制孩子的零花钱。现在天气热了,班上不时有孩子在上课时拉肚子,究其原因,往往跟校门口的小零食有很大关系。
家长和老师们都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大监管力度,他们认为:“只有从源头和根本上把好关,孩子们的健康才更有保障。”
本报记者 吴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