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蟒袍 |
| “血珀”手珠 |
| 常见玉品 |
| 和田玉带钩 |
| 专家在为藏友鉴宝。 |
| 玉璜残片 |
| 白玉山子 |
|
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味。人们把它视为美的化身,将其当作纯洁的象征,留下了“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诸多名言。
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讲,玉,石之美兼五德者。凡是具有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这五种特性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新疆和田是中国最著名的产玉地,除此之外,甘肃的酒泉、陕西的蓝田、我省的南阳、辽宁的岫岩等地,也以出产各类美玉而享誉古今中外。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的不断追求,大家对玉格外崇尚。佩玉、玩玉、藏玉、赏玉,已俨然成为一种时尚,让人乐此不疲。
玉璜残片
存世千年倍珍贵
针对当下人们收藏的方向和热点,26日上午,由本报和市文物收藏学会联合推出的“河洛鉴宝”,举办了以玉器为主的鉴赏活动,同时,结合藏友们的建议,把古玩杂项也纳入鉴赏的范围。为了确保鉴赏水平,我们这次邀请市文物收藏学会玉器杂项专业委员会主任严辉、副主任张玉芳、韩占强、常洪周等多位专家来给藏友们“掌眼”。
鉴宝活动刚刚开始,西工区杜先生带来的一块玉牌就引得大家争相上前围观。这块玉牌薄薄的,“个头”不大,形状也不很规则,边沿处均被人用黄金包镶了起来。它的玉质非常细腻,正反两面布满了细小、弯曲、多变的蟠螭纹,密密麻麻地纠缠在一起。从黄褐色的沁来看,它的年头很长。
说起这件玉器,杜先生充满了惋惜之情。四五年前,他在古玩市场里偶然发现了一块玉器残片,上面的蟠螭纹极有可能是高古玉器的残片,就花钱将其买了下来。回到家中,他反复看残片上面的纹饰和沁色,更加爱不释手,于是就找金匠用黄金把残片包镶了起来,使之成为了一件玉牌。由于镶边时金匠不够细心,一小块玉面被火燎黑了。
专家讲,从沁色、纹饰、造型等方面来分析,这块玉片应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件玉璜的残片。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统治者对玉的喜爱,儒家进一步把玉人格化,孔子曾对弟子说,君子看重玉石,是由于它具有像君子一样的品质:玉石温润而有光泽,是仁;紧密坚实,是智;不会刺伤人,是义;悬垂在身上,是礼;敲击它时声音清脆悠远,是乐;本质美好又不掩瑕疵,是忠;光彩四溢,是信。当时,几乎每个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这使当时的玉器在设计思路、技术加工等方面都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十分强调精雕细刻,纹饰繁复,让人叹为观止。杜先生收藏的这块玉璜残片虽然只是原件的一小部分,但仍反映出了这一时期高超的治玉工艺水平,非常值得珍藏。
小小带钩
尽显和田玉之美
涧西区的张先生收藏了许多玉器和玉料,26日上午,他从中挑选了五六件,拿到鉴宝会上请专家鉴定。其中有一件白玉山子,高23厘米,宽24厘米,总重达4公斤。玉匠采用多种技法在这块大料上雕出了一幅访友图,其中的人物、亭台、松树无不惟妙惟肖。
张先生自信地讲,他的一位亲戚长期在新疆当兵,这些玉器和玉料,都是他托这位亲戚花高价购买的,人家告诉他全部是“和田玉”。
严辉、张玉芳等专家仔细观察这几件玉器和玉料,斟酌再三,实话相告:它们都不是真正的和田玉,而是青海白玉。
闻听此言,张先生顿时显得十分尴尬,同时也充满了疑惑。恰恰在这个时候,一位李先生拿出来一件玉带钩。这件玉带钩长7.5厘米,龙首,颜色洁白如羊脂,质地纯净细腻,光泽莹润。李先生介绍,这东西是他儿子讨债时要来的,至于是什么玉料、价值多大,他们根本不清楚。
专家对这件玉带钩进行鉴定,确认它的玉料为和田白玉,虽是清代仿做的,但目前已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一听说现场出现了真正的和田白玉,张先生和许多藏友都围了过来,大家细细比较,在专家的讲解下,终于都看出了其中的奥妙,懂得了玉器鉴赏中的一些窍门。
专家介绍,和田玉是专指产自我国新疆和田地区的玉,其中产自玉龙喀什河中的叫籽料,产自昆仑山上的叫山料。因颜色不同,和田玉有白玉、黄玉、青玉、碧玉、墨玉之分,其中,羊脂白玉是白玉中的上品,质地纯洁细腻,色白,呈凝脂般含蓄光泽,同等重量玉材,其经济价值几倍于普通白玉。
近些年,由于收藏和田玉热持续升温,导致资源几尽枯竭,可供市场上出售的和田玉很少,即使有真品,也早被藏家收藏起来了。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和田玉”,其实绝大多数是青海玉、俄罗斯玉。青海玉以白玉为主,内部大多有辫子状的条纹,比较容易识别,这是青海玉不会与和田玉相混的重要特征。另外,和田玉有个很有趣的特征,就是它看上去有类似人类皮肤一样的细小“汗毛孔”,而青海玉则没有这样的“汗毛孔”。
琥珀手珠
鲜红如血呈异彩
得知“河洛鉴宝”又要举办了,26日一大早,偃师市的赵女士就在家人的陪伴下,乘坐长途车赶到了鉴宝会场。她不搞收藏,之所以要来,主要是想弄清家中的一串手珠究竟是什么做成的。
赵女士的这串手珠看上去非常漂亮,一共由12颗红珠和1颗黄珠组成,其中的12颗红珠均鲜红如血,内含杂质极少,晶莹透明,光泽瑰丽,每颗珠子的直径在1.2厘米左右。赵女士说,这串手珠是她家祖传下来的,原本由14颗大小一致的红珠组成。前些年的一天,她干活时不小心将串绳弄断了,珠子散落一地,四处寻找,结果仅找到了12颗。没办法,她只好找了一颗普通的黄玻璃珠,搭配着把它们串在一起,凑合着戴。
专家拿起这串手珠耐心鉴定,不由为之一惊,原来,这串手珠中的12颗红珠竟然全部是用琥珀制成,并且年代比较久远。
专家讲解说,琥珀是数千万年前的一种含脂类树木的分泌物,深埋于地下,久经高温、高压而形成的树脂状化石,其实质为碳、氢、氧所组成的有机矿物,产自煤层之中,通常有棕红、鲜红和暗红色三种,鲜红色的被称为“血珀”。琥珀不仅稀少珍贵,而且还有宗教方面的含义。佛教认为,琥珀有辟邪纳福、定神化淤的功效,将其供奉为“七宝”之一。在封建社会,名门贵族也常常佩挂琥珀,既作为护身符,又是一种装饰。琥珀经过长久把玩,呈润泽的宝光,年份越长,宝光越厚,表皮上还有状如蝉翼的细裂纹。近年来,琥珀也是收藏的一个热门。
清代蟒袍
至今完好实难得
本次鉴宝会上,除了玉器,藏友们还拿来了许多古玩杂项类的藏品,主要为竹、木、牙、角器。但令人遗憾的是,其中的绝大部分器物为现代仿品,工艺粗糙,没有什么收藏价值。只有伊川县柴先生带来的一件清代官服,得到了专家和与会藏友的高度评价。
这件官服是一件长袍,十分宽大,上下1.4米,展开两个呈马蹄状的袖子,长达2米,圆领,前后分为多片,袍边处缀的均为镏金铜纽扣。它以蓝缎为底,用多种技法绣出了八条五爪蟒以及海水、八宝等吉祥图案。整件官袍看上去华丽繁缛、威严异常。
柴先生讲,他的祖上在清代曾有多人做官,并且绝大部分任武职。至今,他们家中还保存有一些祖上的官服和用具。在官服当中,除了这件长袍,还有一件缝缀有“补子”的外褂,“补子”正中的图案为猛虎。这些年来,好多人找到他想收购这些官服、官帽和用具,他都没有答应。
张玉芳、常洪周等专家经过细致分析,认定这件长袍为清代四品至六品官员所穿的蟒袍,其制作、使用年代应在清中晚期。
专家介绍,在我国古代的服饰制度中,最能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就是百官的官服。各级文武官员按照品级的不同,官服上的装饰图案和纹样也各不相同。
在清代,官员的服饰尤为繁杂,依官位大小,不许滥用。仅就其袍、服来说,分为蟒袍和补服两种。蟒袍,是官员所穿的上面绣有蟒的长袍。一品至三品官员的蟒袍是九蟒五爪,四品至六品是八蟒五爪,七品至九品(及未入流)为五蟒四爪。补服是官员加在蟒袍之外的外褂,是一种饰有品级徽识的官服。补服正中用五彩丝线绣织而成的鸟兽形的正方图案,称为“补子”。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前后成对,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品级不同,“补子”当中所绣的禽兽也各有所异。
张玉芳老师讲,如果柴先生家中所藏的虎形图案补服与此相配套,那么还可进一步确定这件蟒袍为清代四品武官的蟒袍。这件蟒袍至今完好无损,非常难得,希望柴先生能够妥善保存。
如果您有得意的藏品愿与藏友共赏,请拨打“创富热线”63205188或13503797759与我们联系。
记者 陈运团/文 陈旭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