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茹珍近照。见习记者 王振华 摄 |
|
她曾是个文盲,但如今能一字不落地背出王羲之的《兰亭序》;她曾是个手脚不方便的病人,但坚持写了近千篇日记。她就是古稀老人——王茹珍。
29日上午,在涧西区天津路王茹珍家,老人将厚厚的一摞日记本拿出来,笑呵呵地说:“我写日记已经4年了。”记者顺手翻看,发现这些日记仅字的颜色就有四五种,日记本则是由废弃的账单、宣传页、废纸等缝制起来的。
节俭的老人:买6公斤废纸写日记
说起写日记,王茹珍老人表情有些黯然地说,小时候,由于家穷没机会上学,她心里一直存有遗憾。4年前,67岁的她得了脑血栓,虽然治疗及时,但手脚却没有以前灵便了,尤其是右手总颤抖。为了锻炼右手,王茹珍在老伴儿的支持下开始写日记。坚持练习了半年后,她的右手竟然不抖了,字也写得越来越好。4年下来,她学会了不少字。
王茹珍说,平时她用的笔都是家人不用的,有孙子们用过的铅笔头,也有儿女们用过的钢笔,所以,日记上的字颜色多种多样。至于练习本,老人刚开始怕浪费纸,就找废旧挂历、街上的宣传单、孙子们用过的作业本等练习。
一次,王茹珍去卖废品,看到收废品的人收了一些崭新的账表单,就花钱买了6公斤。回家后,她用针线将账表单缝制起来,装订成20多个本子,并用毛笔郑重地写上“王茹珍日记”。孩子们回家后,见了哭笑不得,非要给她买新本,被她拒绝了,她说:“现在虽说生活好了,但也不能浪费呀!”
好学的老人:孙子给她当老师
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而王茹珍却相信“活到老,学到老”。为了学习,她向家里所有人请教,“小孙子也是我的老师”。王茹珍说,她没上过学,不懂拼音,不会查字典,碰到生字就得问别人。有时候,她碰到不会写的字, 就画个圈儿,等老伴儿回来替她补上。
写的日记内容五花八门,但记录的都是生活中令她感动的小事:“2005年4月28日,大太阳。市领导来慰问劳模,还给我带来1000元慰问金,真没想到年轻时作出的那点贡献还一直被人记着,心里很感动。”“2007年4月10日,大好太阳。今天起床早,老伴儿出去了;座(应为坐)下写日记,心情特别好;过去没上学,现在学点好……”尽管她的日记里有不少错字、别字、繁体字,但其质朴的语言、丰富的词汇却很吸引人。
“你们看了可别笑话我。我60岁前是个文盲,吃了不少没文化的亏,现在有时间了,还是学点儿好啊!”王茹珍说。
有毅力的老人:为上《夕阳红》,学背《兰亭序》
王茹珍有个心愿,想在有生之年上央视的《夕阳红》栏目讲讲自己的故事。老伴儿劝不住她,就让她背王羲之的《兰亭序》。“茹珍识字不多,要背会《兰亭序》很难,我出这个主意为的是打消她上《夕阳红》的念头。没想到,她倒真背会了。”
王茹珍是如何背《兰亭序》的呢?她说:“老伴儿用毛笔抄写了《兰亭序》挂在客厅的墙上,我吃饭、扫地时一抬头就可以看见,背上两句。”她背了半个月也没记住多少。于是,她就让老伴儿用小楷又抄了一遍《兰亭序》贴在床头,“人老了,晚上经常醒,醒了看看床头,背上两句,心里感到很满足”。
就这样,有毅力的王茹珍用了4个月时间终于背会了《兰亭序》。
(记者 吕玲玲 通讯员 王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