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7版:视野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中国《孙子兵法》竹简陈列其中
新闻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7 年 6 月 8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美国间谍博物馆
中国《孙子兵法》竹简陈列其中
  ←2002年6月,博物馆开幕当天,两名杂技演员扮成特工在表演。
    据最新一期的英国《简氏情报》透露,俄罗斯对美英两国的间谍活动已经恢复到“冷战时期”的水平。与此同时,俄罗斯方面指责美英间谍近来对俄的“加紧活动”。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相互的指责,不禁让人们想起了历史上那些神秘的间谍大战。而在美国华盛顿有一家专门展示间谍文化和间谍历史的博物馆,可谓是世界情报行业的缩影。《世界新闻报》记者日前参观了这座号称“世界上最大间谍博物馆”的美国国际间谍博物馆。

    博物馆主管是美国老间谍

  从华盛顿特区乘坐蓝线地铁到唐人街下车,往南走一个街区就能看到一个大大的“SPY(间谍)”标记,这里就是号称“世界最大间谍博物馆”的美国国际间谍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始建于1996年,创始人是马尔兹。据说,他为筹建博物馆花了大半生的精力,直到2002年他72岁高龄的时候,才得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间谍博物馆总面积5400平方米,由5座19世纪的古建筑改造而成,灰色的外观带有一些怀旧的色彩。馆内收藏了600多件从美国、加拿大、英国、以色列、前东德、西德、前苏联、捷克、乌克兰和波兰搜集而来的谍报资料和工具。博物馆的执行主管阿尼斯特是一名老间谍,他曾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工作过36年,参与过CIA多次秘密行动。

  当记者在下午4点赶到博物馆时,前台仍有长长的队伍在等待购票。为了增加神秘的色彩,售票大厅的灯光有些暗,前台的背景竟然是夜晚昏暗的街头,一个头戴黑色礼帽、身穿深色大衣的男士正在向旁边张望。当记者拿出相机准备拍照时,3位工作人员几乎同时向记者大吼:“馆里禁止拍照!”记者只好收起了相机。

  大衣纽扣暗藏照相机

  博物馆最吸引眼球的地方,当数展出的各种间谍用品,真可谓十八般武器暗藏玄机:一支名为“死亡之吻”的普通口红打开后竟是能够杀人的微型手枪,前克格勃的“花蝴蝶”们几乎人手一支;一件看似普通的大衣,钮扣里却藏着微型照相机,据说因为方便实用,现在仍是间谍们的“最爱”;一款西德1949年生产的手表式照相机,可以装6张底片,以假装核对时间的方式,偷拍所需要的情报。另外,这里还有美军在二战期间使用过的外观是煤块的炸弹,专门用来轰炸敌人的火车头和工厂的锅炉。

  如果特工不幸被捕,他们也有设法逃命的工具。比如CIA曾经使用过的“直肠工具套件”,它是一个药丸大小的胶囊,可以藏在人身上任何有孔的地方,里面装着几样小巧玲珑的切割工具。在危急情况下,间谍还可以乘坐改造过的汽车逃跑。一辆普通的汽车竟能隐藏5个人,他们分别藏在后车厢、车底座、方向盘下面,甚至发动机的旁边。据说冷战期间,许多间谍就是这样穿越东西德边界的。如果实在跑不了,间谍们还有“致命药片”,该药片由氰化物或其他剧毒药品制成,可以藏在眼镜架里,据说审讯前服用效果非常好。

  除了真实的间谍工具外,博物馆还收藏了间谍电影中的道具。博物馆从英国借来了邦德在电影《金手指》中用过的银灰色阿斯顿·马丁汽车,让喜欢“007”的朋友一饱眼福。这款汽车有诸多奇妙之处:牌照可以自动更换,后备厢也能自动开启和关闭,车灯是机关枪的枪口,车上还备有切割轮胎的装置和防弹玻璃。

  展柜里摆着《孙子兵法》竹简

  很多人认为间谍只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事实上,间谍文化自古已有之。博物馆的间谍历史展厅展示了各国的“间谍文化”。古希腊木马屠城记的故事尽人皆知,可被看作人类历史上早期的情报活动。博物馆特地制作了一个大号的“特洛伊木马”,反映出古希腊人对情报战术的运用。

  记者还在一个展柜里发现了写有中国《孙子兵法》的竹简。背景是孙武关于“用间”的五种方法:“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让人称奇的还有一块刻有文字的木板,读起来是一篇祝酒词,然而如果用另一块有漏洞的木板覆盖在它的上面,竟会显示出重要情报:“敌人将袭击国王,速派500王室卫队护驾。”

  “间谍战”展区则展示了情报技术在若干重大战役中的应用。早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就开始了对英军的间谍战。对中国人来说耳熟能详的美利坚民族英雄内森·黑尔,原来就是华盛顿派出的间谍之一。他曾多次乔装进入英军占领区搜集情报,后来不幸被英军识破,以间谍罪处死,留下了“我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我只有一次生命献给祖国”的名言。此外,这里还展示有二战末期盟军D日登陆之前使用的迷惑德军的“尸体”。

  “人群中的间谍”展区可谓间谍“名人堂”,好莱坞历史上若干著名的演员和导演都曾经做过间谍。著名的爵士女歌手约瑟芬·贝克在二战时曾为法国效命;名厨朱莉亚·柴尔德在烹调山珍海味之余,还在为中情局前身“战略情报局”处理机密文件。

  

  “参观者中可能就有间谍”

  间谍博物馆别出心裁地为游客们提供了体验间谍生活的机会。在间谍学校展区,记者走进了一个小型放映室,接受“间谍教育的第一课”:间谍必须生活在谎言当中,接受一个伪装的身份,时刻面临生死考验等。

  让记者最感兴趣的是间谍实用技能的培训,包括使用不同的工具开启锁具,如何密写,识别场景中的可疑事件等。间谍学校还提供多种互动游戏,以便让游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一幅真实场景的图画里,要求参观者找出5处可以作为传递信息的事物,如果按下旁边的按钮,答案就会显示出来。记者只找到了树干上的记号,却发现原来还有街道旁坐椅边的报纸、垃圾箱边上的可乐易拉罐,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另外,还有在规定时间内破译密码、辨认接头地点等活动。

  由于间谍博物馆真实可信,博物馆副主席卡斯林·科克里曾说过:“真正的间谍也会对这个博物馆产生浓厚的兴趣!”难怪记者在离开博物馆时,一位工作人员和记者开玩笑说:“不要跟踪这里走出去的任何人,因为他很可能就是一名间谍!”                 (据新浪网)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