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去年的这个时候,《生命周刊》和我都开始了自己的成长之路,此时,周刊在大家的关爱下已经迎来了一岁生日,而我也在不断的采访、写稿中日臻成熟。
细数自己采写过的稿件,每一篇似乎都有一个别样的故事。现在想来,也许最令我和读者印象深刻的稿件要数今年4月14日生命故事版刊登的《“十年后,我还给你当儿子”》及其后续报道,虽然它们的篇幅不大,但却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关注,以至于报道结束数周,还有读者询问情况、看望小患者,这分人间真情至今感染着我。
4月初,一名读者打电话到本刊热线,向我反映了他在医院住院时的一件事儿。他说,在他住的血液科病房里有一个小男孩虽然家里很困难,但他的意志很超常、很好学,令成年人都挺感动,希望《生命周刊》给予报道。这个男孩就是文章的主人公龙龙。当晚,我就与孩子的母亲杨松宁取得了联系。电话里,这个已经回到洛宁家中的女子泣不成声,简单述说了孩子和家中的情况,我当时听着颇有些心酸,就约他们在方便的时候见个面。两天后,杨松宁母子来到了市区,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这对儿母子。
采访时,杨松宁的眼泪就没有断过,她说总不敢在孩子面前哭,今天说起了就想痛快哭一次。采访大约进行了3个小时,这种一言一语的真诚对话让我觉得不像是采访,到更像是诉说与倾听,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豁然拉近。中午时分,送走了这对儿母子,我心里被沉甸甸的事实塞得满满的,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当天下午,我便趁热打铁,坐在电脑前慢慢地将这个故事铺开。
写的时候很顺利,我本不想煽情但材料却不由得让人感动,尤其写到最后,我是擦着眼泪边哭边完成的,后来的读者反映印证,那几句对话不仅感动着我,也打动了无数的人。
稿件见报的第二天,一大早就有好几个读者打来电话,正当我为这个反响感到意外时,更多的电话打来了。现实告诉我,必须做后续报道,用龙龙更全面的情况和读者的种种善举来回馈大家。于是,我又和热心读者一道去了洛宁,把大家的捐款和问候一一带到,还在读者带龙龙玩耍的时候做了一上午的“旁观者”,一星期后,琐碎但却全面的后续报道出炉了,基本把一周来的情况记录了下来,我也暗暗地松了口气。
这篇报道的采写让学新闻专业的我颠覆了一些程式化的刻板理论,知道了新闻事实也要打“感情牌”,不仅要以理服人,也要以情动人。 (见习记者 董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