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7版:百姓财经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民间艺术品月月拍” 正式启动
首场拍卖会拍品征集已经开始
隋唐瓷器,彰显河洛文化
两场项目咨询会
周六您可来听听
沪市再近4200点
深指连创历史新高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 年 6 月 14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珍宝共赏”第二次现场赏宝活动气氛热烈
隋唐瓷器,彰显河洛文化
绞胎绿水丞

三彩虎头枕

仕女俑

邢窑白瓷罐

  10日上午,本报和市文物收藏学会在该学会办公室联合举办了“珍宝共赏”第二次现场赏宝活动。除了我们邀请的李景四、侯玉、张素霞、刘航宁等专家,10多位自愿报名前来交流、学习的收藏爱好者,争相献宝、评宝,现场气氛异常热烈。

  三彩虎头枕,威猛神秘让人奇

  “呀!你这件唐三彩看上去咋这么奇怪,它是做什么用的?”赏宝活动刚刚开始,老城区张女士就从带来的锦盒内拿出一件器物,让现场不少人惊呆了。

  这件器物宽约21厘米,高12厘米,整体呈枕状,通体施以褐、绿、白、黑等釉色,釉色相互浸润、流淌,斑驳陆离,华丽而又洒脱。其造型尤为独特,侧面塑一虎头,两目圆睁,阔口隆鼻,两颗獠牙长长伸出,威猛而雄壮。虎头上的釉色格外讲究,鼻、眼、耳、牙等部位各不相同,分色完美,浓淡相宜。张女士讲,这件器物名为三彩虎头枕,是她几年前在古玩市场收购来的。

  侯玉等专家相互交换着看过后,认为张女士的这件三彩虎头枕应为唐晚期巩县窑烧制的器物。专家介绍,唐三彩是唐代陶瓷器中最典型的品种之一,所谓“三彩”,其实是泛指,表示多彩的意思,属于一种彩色釉陶。河洛地区的巩县窑烧制成功唐三彩,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对后来的宋、辽三彩,元、明、清的素三彩、五彩瓷等影响巨大。近代有学者认为是唐代巩县窑首创用钴料烧制蓝色,带蓝色的三彩器开了元、明青花器之先河。华丽绚烂的唐三彩大多为陪葬冥器,其中以雕塑类器物艺术成就最高。

  唐代,陶枕、瓷枕在社会上流行开来,除了用于陪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起了它,南方、北方都有烧造,在北方,以洛阳地区的三彩枕为代表。张女士的这件三彩虎头枕造型精巧,独具匠心,充分体现了唐代晚期河洛地区陶瓷烧造的工艺水平,是一件十分难得的文物精品。

  

  隋代仕女俑,俏丽修长好洒脱

  看过了三彩虎头枕,涧西区周先生的一件仕女俑又让赏宝现场热闹了起来。

  这件仕女俑高21厘米,全身上下施以青釉,唇部和衣褶间加了红彩。细细端详,仕女身材高挑,微显丰腴的面部眉清目秀,两臂自然下垂,合手置于身前,显得气质高雅、悠闲大度。她的发式非常漂亮,长发层层堆上,平顶,如帽子一般。

  仕女俑的服饰,更让人惊叹。她上身穿一无领短襦,紧身窄袖,让颈部和胸部的部分肌肤释放、展露了出来,下身束曳地长裙,裙腰高达腰部以上,以丝带系扎在腋下,使整个人的身材显得格外俏丽修长。她肩上还搭了一条轻薄纱罗制成的披帛,盘绕于两臂之间,好像要随时飘舞。

  “思想如此开放的仕女,会是什么时期的?”有人禁不住悄声询问。专家反复观察、分析,很快便给出了答案:此俑为隋代巩县窑所出,展现的是隋代上层妇女的形象。

  专家介绍,隋朝政权虽然比较短暂,但陶瓷生产很有特色,发展得很快。其中,巩县窑烧制瓷器的历史就始于这一阶段,早期以烧制青瓷为主。周先生持有的这件仕女俑的胎质、釉色等,完全符合隋代巩县窑青瓷的特征。

  另外,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极为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这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也带来了重大影响。反映在女子服饰上,就是逐渐摆脱了严实、保守,变得越来越开放、大胆。在隋代,短襦、长裙、披帛,是女子着装的主要选择。而到了唐代,女子服饰则变得更加艳丽、洒脱,还以肥为美。周先生的这件仕女俑造型优美,保存完整,是一件弥足珍贵的典型器物。

  

  绞胎绿水丞,小巧美观真雅致

  西工区李先生带来的宝贝并不起眼,看上去好似一个扁圆形小钵,无嘴,高4.5厘米,腹部直径7厘米,口部直径3厘米,小平底,外部包底施绿釉。但细细赏来,釉色纯正如翠,光洁润泽。

  最让人叫绝的是胎体上的纹理,一黑一白两种纹路如影随行,各自独立又完全相通,或蜿蜒前进,或急转弯曲,好像飘忽不定的流云,变幻莫测。初看上去,它极似木胎漆器,可轻轻敲击,则发出瓷器的清脆声。

  李先生讲,这件小瓷器是他去年从一个藏友处发现的,看了几眼,立即就爱不释手。最后,他从家中拿来一件价值不菲的明代瓷罐,好说歹说,才将其交换到手。这件小器物名叫水丞,是文人雅士书房中必备的一种重要器具,通常被置于书案上,用来贮存砚水。水丞一般都制作得古朴雅致,既有用玉雕成的,也有铜制的、陶瓷制的,无不造型新奇,小巧可人。但长期以来,他一直弄不清楚这件瓷水丞究竟是什么年代烧制的。

  专家们经过认真观察、研究,认为这件水丞属于一种绞胎瓷器,做工非常精致,应是唐代巩县窑烧制的一件绞胎绿釉瓷。

  专家进一步解释说,绞胎又称搅胎、绞泥,是在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的陶瓷制作工艺。当时,烧造绞胎瓷的,主要是河南巩县窑。到宋代,河南的修武当阳峪窑、新安城关窑等也都有生产,但产品的色泽、纹饰、胎土等存在明显差异。绞胎瓷的制作程序是先将白色、褐色、黑色等不同色彩的胎泥相间叠放,或两色相绞,或三色相绞,随意糅合绞制,使之充分相融,然后拉坯成型。接下来,往胎体上施一层透明釉或黄、绿等色釉,再入窑焙烧。

  绞胎瓷既可整体绞胎,也可按构图需要将绞好的胎料贴塑于成型器物之上,其装饰效果往往出人意料,出现木理纹、“几”形曲折纹、羽毛纹等多种各色相间的纹理,十分奇妙、精美。由于制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绞胎瓷的产量很少,保留下来的则更为稀少。现在,每一件器型完整的唐代绞胎瓷器,都可说是藏家的精品。李先生的这件绞胎瓷水丞,釉色翠绿,尤为珍贵,值得好好收藏。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现在绞胎瓷仿制品很多,交流、收藏时一定要慎重。

  

  邢窑白瓷罐,类银类雪釉色美

  赏宝活动即将结束时,西工区的陈先生又拿来了一个瓷罐。这个瓷罐无盖,高11厘米,腹部直径11厘米,口部直径5.5厘米,通体洁白无瑕,釉面微微泛青。它唇口短颈,丰肩圆腹,平底的底心处内凹,整体极少装饰,显得朴素大方、纯净自然。罐子里外皆施以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露出坚实细腻的白胎,釉不开片,釉光内蕴。

  “你这罐子真是件好东西!应该是邢窑白瓷器物吧?”看到大家发出这样的惊叹,陈先生乐得合不拢嘴。

  接下来,针对个别藏友提出的疑问,有关专家对唐代邢窑白瓷的知识进行了讲解。通常,谈到唐代的瓷器生产,人们都要提及一句话,就是“南青北白”。这里的“南青”,指的是浙江越窑烧制的青瓷器,而“北白”,则以河北邢窑烧制的白瓷器为代表。越窑青瓷的釉色如一汪湖水般青幽含蓄,“类玉类冰”,而邢窑白瓷釉色洁白匀称,干净中微闪青灰或淡黄,被誉为“类银类雪”。它们一白一青,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

  邢窑窑址位于现河北内丘,产品多为碗、壶、盘、盒、罐、钵等生活用器,偏重实用,这一特性使得它具有润泽洁白、朴素无华的风尚,一面世就迅速风靡全国,以至进贡皇室,远销海外。唐人李肇在《国史补》里曾写道:“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邢窑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首创匣钵烧法,为精美瓷器的烧制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为以后彩瓷的出现打下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专家综合分析,确认陈先生的这个邢窑白瓷罐为唐代烧制。

  主持赏宝会的市文物收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建亚老师讲,大家拿来的这些器物基本都是高古陶瓷,其中大多为唐代巩县窑烧制的器物,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厚重而又博大的河洛文化,是我们洛阳收藏界的优势和特色。下一步,学会将更多地组织类似活动,开阔大家的视野,支持大家将这方面的研究推向深入。

    记者 陈运团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