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7版:影像记忆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激情太行的日子
本版征稿启事
大难不死
整装待发
姐妹情深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7 年 6 月 15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激情太行的日子
  这是我们去石板岩公社漏子头的路上,实在走不动了,就地歇息。
  我们经常翻山越岭从一个公社走到另一个公社,每个人还要提很多行李。这是我们前往东岗公社的途中,中间穿花衣裳的人是我。
  这是我们跟老红军顾贵山(中)的合影。那是1965年的12月,我们去慰问原康公社的老红军顾贵山,在他家院子里拍下了这张照片,那天正下着雪,看我们都顶着一头白白的雪花。
  1966年元旦,我们到了林县原康公社的荣康院,为这里的孤寡老人表演节目。看照片上的人不少,但是真正的观众只有左边这三个人——一位老太太、一位盲人和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表演节目的是我,其他人都是我们的队员。
  这是我们在石板岩公社上坪的演出现场。我们在一个大土台子上表演我们自己编写的歌曲,歌颂为红旗渠的建设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左二穿花棉袄的人是我。
  1965年9月,安阳林县的大山里来了一批年轻人。他们是由来自河南师范大学的15名大学生和一位带队老师组成的“河南省四清文艺宣传队”,我是其中之一。我们这帮年轻人跟当地群众吃住在一起,除了访贫问苦,还表演文艺节目,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根据每个公社的需要,我们一行往往在一个地方停留、演出几天,又会从一个公社翻山越岭到另一个公社演出。大家天不亮就要起床,提着、背着、挑着大大小小的行李,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往前走,走累了就靠在大石头上歇一会儿。我们每次问带队的老师还要走多远,得到的回答都是:不远了,再走十几里就到了。但是,那弯弯曲曲的山路,哪有人知道到底有多远!在这帮大学生里,只有我是来自农村的,虽从小在农村长大,但是林县的情况更糟糕,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想象不到。好不容易走到一个地方,吃住又是个大问题。如果碰巧村民家里有空屋子,我们就挤在村民家里,有的村穷得连一张床都腾不出来,我们就找个破庙落脚。有一次,我们在一个阴暗潮湿的破庙里住了一晚,结果白天演出时,我看到前面男生的白色衣服上爬着很多跳蚤和虱子。

  林县位于大山深处,吃水特别困难。赶上下雪,村里格外“热闹”,男女老幼携带各种形状的容器到屋外接雪花,然后储藏到屋里挖好的大坑里,化成雪水备用。我们深知“雪水”来之不易,早上只用一盆水洗脸,十几个人洗下来盆里的水就变成了泥浆!虽然那里的条件非常艰苦,但我们的热情特别高。当我们看到远远的山路上,老乡们提着幽幽的灯光一点点向我们赶来时,我们表演节目就会特别卖力。如果有的老人行动不方便,不能赶到我们的演出现场,我们会主动上门慰问,哪怕他家里只有一个人。

  当年那个梳着马尾辫、穿着花棉袄活跃在林县各个公社的小姑娘,现在变成了头发花白在家尽享天伦之乐的老太太,往昔的点点滴滴在我脑海里清晰如昨……

  西工区 郭秀珍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