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钫故居鸟瞰图 记者 陈占举 摄 |
| 张钫先生 (一九五六年摄于北京) |
| 张钫的书房 |
|
人物档案:
张钫(1886—1966),字伯英,新安县铁门镇人。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人士。1908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10月组织发动陕西起义,历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河南省代主席、国民革命军二十路军总指挥、南京总统府顾问。1949年在成都率部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张钫先生的故居,坐落在新安县铁门镇西后街路北,与千唐志斋一路相隔。
一色青砖到顶的老式房屋,坐北朝南,大门上方匾额上,由康有为写了4个大字:孝友传家。千唐志斋博物馆馆长衡建超,最近正在为这片房屋的维修四处筹款,他站在第一进院落内的台阶上,指着古色古香的窗棂对记者说:张钫先生的故居,是我省目前保存下来的最具民国初期民居特点的房屋,很有保存价值。
仔细观察,张钫故居有三进院落,属于四合院连环结构,有房舍120余间。衡建超说,这些建筑一次性完工,建于1917年。
1917年,距今久矣!那么张钫将军是怎样从这里出发,一步步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呢?
一
张钫出生于1886年,父亲张清和在陕西做官。当时的清廷吏治腐败,内忧外患国弱民贫,张清和常忧时局,素有改良社会之愿望。家父的进步思想,对年幼的张钫影响很大。他在新安县读书至17岁,便决定出外谋事,改良社会,于是作别新婚妻子,来到了陕西他父亲的任所。
一日父亲公余在家,郑重地对张钫说:你的年纪也不小了,该虑算一些大事了。
清朝建立200余年来,康乾盛世昙花一现,接着便弊政百出,国弱民贫。几十年来,南有太平军举事,北有捻军起义,皆属官逼民反。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咱老家洛阳大旱,两季都没有收成,我每次回新安,目睹民生凋敝,心中实在难受。你作为青年,应该关心民生,立志改良社会,为国为民效力才是啊!
张钫素有大志,受了父亲点拨,更是茅塞顿开,激情飞扬。他对父亲说:父亲大人有所不知,我曾跑到洛阳关林庙朝拜关公。关云长夜观《春秋》的雕像,给我印象最深。自古以来,好男儿当忧先朝之兴替,谋国家之强盛,我一定效法先贤,立志为民!此前儿在新安就学,常于课余跑马射箭,练习武艺,砥砺意志。请父亲大人放心,我当努力进取,决不荒废此生!
光阴荏苒,转眼到了1907年,张钫21岁,适逢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招生,招生计划是大省保送学生60名,中省40名,小省30名,共计在全国招生1200名。陕西是小省,招生名额30名,张钫抓住机会,报名应考,一举通过,被录取为该校新生。
说到保定陆军速成学堂,需交代一下:该学堂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本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前身,后简称保定军校,乃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位于河北保定市郊。仅1912年至1923年期间,保定军校就办过九期,毕业生达到6000余人,其中不少人后来都成了黄埔军校的教官。只要细查史料,就会发现在这里就读的有吴佩孚、孙岳、孙传芳、蒋介石、张群、李济深、叶挺、邓演达、张治中、傅作义、唐生智、顾祝同、陈诚、白崇禧等。这些人后来不论归入哪个党派,当时都是反封建的有生力量,对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话说张钫入校后,被编入炮科,他在学校除了学习军事知识外,抓住一切机会阅读进步书籍。当时校园内秘密流传着《警世钟》、《猛回头》、《太平天国战史》等许多被查禁的书籍,他和同学们悄悄阅读,思想进步很快。其间,他与来自浙江奉化溪口镇的蒋介石曾在一个宿舍,蒋住上铺,他住下铺,当时蒋介石的名字叫蒋志清。张钫还结识了河南老乡袁世锜,这位是袁世凯的族弟,张钫从他那里了解了许多时局变化的信息。大家在一起,经常议论清廷腐败,忧愤时世,抒发志向。在全校1200名学员中,有72人加入了同盟会,而张钫是最早入会的会员之一。
加入同盟会的张钫,更加明确了反封建和推翻帝制的政治立场,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主张。1909年,他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立即回到洛阳,召集同盟会河南分会成员开会。与会的有时任河南府中学堂监督(校长)杨勉斋,以及后来被清廷杀害的辛亥革命志士刘粹轩等。会议要点:传播三民主义,推翻清廷,建立民国;在豫西山区建立武装力量基地,联络南阳、川陕、郑汴等地革命有生力量,准备起义。
会后,张钫就道入陕,大家依依不舍。周公庙定鼎堂前,杨勉斋、刘粹轩问张钫:“可无言而去乎?”张钫回答:“西北有事必有我在,诸公能闻风而来乎?”勉斋、粹轩同声应道:“定如约!”于是作别,分头行动,共谋大事。
二
踌躇满志的张钫,被分配到陕西新军担任炮兵排长,时为1910年10月3日。当时新军使用的武器,以湖北兵工厂出的枪械为主,而炮兵则统一配置山炮,长官骑马,手握短枪,威风凛凛。而当时旧军队和地方武装,最锐利的武器,也不过为七响马枪和水连珠,有的士兵还背负大刀,抬着土炮。两种装备一比较,后者简直与徒手无异。所以张钫带领的士兵很是自豪,士气高昂,他不断向士兵灌输三民主义,酝酿组织起义,新军内蕴藏着浓烈的革命气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张钫所在的新军,全部脱离清军统辖。10月22日,陕西起义发动,张钫承担了重要任务,他潜入西安城内清兵把守严密的禁城,点燃了火药库,一声巨响,起义爆发。张钫发现城中巷战,炮兵无法发挥作用,果断带领队伍东杀西驰,充当先锋。当他率领的队伍向城南门进攻时,路过钟鼓楼,看那旗杆之上,飘着一面清朝黄旗,上有两个清兵护卫。他急嘱部下:此旗非同小可,必须让它倒下,才能鼓舞士气!你等在旁埋伏,由我来放倒它!好一个张钫,当即迂回前行,悄然接近,可笑那两个清兵,只顾往远处人喊马嘶的地方瞅,哪料到身后来了一员骁将。只见那张钫猛然挥刀,砍翻一个清兵。另一个清兵还没有回过神儿,就被张钫结果了性命。
说时迟,那时快,张钫意在砍旗,他手执大刀,三下两下砍断了旗杆,黄旗飘下,落于尘埃,张钫振臂高呼:“推翻帝制!打倒清朝!”钟鼓楼附近的起义将士见了,同声欢呼, 士气更旺,个个勇往直前,奋勇杀敌。其时正好大队兵马来到,起义将士如排山倒海一般,势不可当,终把敌人击溃,陕西起义遂告成功,于24日全部肃清城中之敌。
消息传到北京,清廷大为恐慌,遂派大军从东、西两路往西安赶来,妄想一举扑灭陕西革命之火。陕西军政府为了粉碎清军反扑,在东、西两个战线进行了艰苦激烈的战斗,并在清军大举进攻之前,成立了秦陇复汉军,补充兵源,增加编制,准备东征,张钫战功赫赫,被任命为东路征讨大都督。
此次东征,是往张钫的老家洛阳方向而来。张钫夜不能寐,忽想起当年在周公庙与知己作别,离开家乡已经两载。正在感慨之余,忽听部下来报:洛阳杨勉斋来到!真是想谁谁到,他欣喜若狂,连忙出见,谈起河南革命形势,都觉得时机成熟,决心率军前去谋得河南独立。这次相会,果若当年相别时说的“定如约”,志士遵诺,彼此欢喜。
兵至潼关,清兵听说是张钫之兵,闻风丧胆,刚一交战,便被打得溃不成军。从此张钫名声大震,革命军中广为传颂。全国新军中的高级将领,都看重张钫年轻有为,前途远大,纷纷鼓励支持。张钫也颇有自知之明,军务之外,苦读兵书。《孙子》诸术,无所不览,当代战略,广为钻研,大大提高了指挥作战的理论水平,成为远近闻名的儒将。
三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复辟帝制之后,张钫深为不满,一直不予合作。他回到洛阳、开封等地,在河南组织讨袁军,1916年1月被袁世凯诱捕入狱。及至蔡锷的护国军讨袁成功,袁世凯垮台,他才被释放。出狱后,他又回到陕西,1918年5月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组建靖国军,担任副总司令,受孙中山先生的节制。
1921年6月,父亲病故,张钫回到故里铁门镇守孝,其后一段时间,他蛰居故里,帮助地方开采煤矿,创办了铁门小学,设立县志局续修县志,一边支持地方公益事业,一边蛰伏起来养精蓄锐。1923年9月,康有为赴陕途中,入住张钫建造的“古石山庄”,为山庄题名“蛰庐”,寄语张钫于蛰伏后东山再起。1927年6月,张钫受命担任河南省政府委员和建设厅厅长,暂时离开军界,转入地方行政工作。在兼任河南省赈济委员会主席期间,恰遇1930年河南大旱,他坐镇洛阳和开封,周济蜂拥而至的各地灾民,昼夜操劳,赢得百姓称赞。其间,他又出任国民党第二十路军总指挥,兼任河南省代理主席,直至抗日战争爆发。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钫受命担任国民党第一战区预备总指挥(司令)。1938年调任国民党民事参议院副院长,后继任院长。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委任张钫为鄂豫陕绥靖区主任。不久蒋介石逃往台湾,大陆的国民党政府名存实亡。此时张钫环顾时局,毅然决定弃暗投明。他让其次子张广居与彭德怀将军接洽,举旗起义,从而为加快解放战争进程作出了贡献。我党对张钫将军这一壮举充分肯定,解放后,张钫应中央统战部邀请,于1951年移住北京,受到了中央领导的热情接见。1954年,他担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会团结委员会委员。1957年到1965年,他响应周恩来总理的号召,写下了30多万字的回忆录,为中国近代史留下了珍贵资料。
戎马一生的张钫将军,历任军中和地方要职,但他不摆官架子,轻财好义,对父老乡亲十分亲近,凡遇贫苦之人,皆慷慨解囊,见到争执之事,善意给予调解。每次回归故里,不骑马不坐车,见到乡亲必先问候,至今被当地人津津乐道。1966年5月25日,张钫先生患十二指肠癌去世。
风雨漫漫数十年,至今犹忆张将军!如今新安县千唐志斋院内,有他的墓园,松柏围植,绿树成阴……
《经典洛阳》目前已结集成书,购书热线:63232710 63251150 64856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