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6版:心理访谈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十八岁的性热线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7 年 6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十八岁的性热线
撰稿:吴国平
主人公李瞳
  个案提示

  李瞳,长春市某校高中二年级班干部,前不久,他突然休学离校后,开通了一条青春期“性”心理咨询热线,很快成为当地的一个热点。正当他一边忙于咨询,一边追寻着自己的梦想时,巨大的压力使他力不从心,不知道能否将热线进行到底……

  同学对“性”躲着、世俗对“性”压着、老师对“性”避着

  尽管现在人们不再谈“性”色变,但对于一个18岁的青少年开通“性”热线人们还是感到好奇。李瞳在接受采访时说:第一个原因,是他的一个同学有过与异性的“越轨”行为,却不敢回去说。他说要是跟父母说了,肯定会被打死的。这对自己是一种震撼。

  第二个原因,是北京有一个全国性的协会,曾举办过一个性知识巡回展。到长春时,他作为学生记者去采访,结果一到那里,别人把他当成了另类。本来是面向青少年的,却几乎没有青少年,而只有年龄比较大的人。

  李瞳觉得挺可悲的,性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知识,怎么没有年轻人来呢?后来他了解到不是他们不想来看,是世俗的压力和内心的恐惧阻挡了欲望的眼睛。

  第三个原因,是现在一般中学都开设了生理卫生课,但李瞳记得一上这方面的课,老师要么让自习,要么老师讲着讲着就脸红了。结果还没怎么讲就让学生自己看书了,男生看男生篇章,女生看女生篇章。本来学生就对男女青春期变化存有好奇,假如老师不讲,倒也罢了,你让学生看了却又不讲,学生好奇心更强烈,产生了打开潘多拉盒子的效应。

  正是同学对“性”躲着、世俗对“性”压着、老师对“性”避着,使李瞳从一种冷却状态看到了热血沸腾的希望,觉得自己似乎该做点什么,来让社会关注这件事,于是他想到了开办心理热线。

  李瞳考虑到在学校做热线,一是没那么多精力,二是时间不自由,三是老师也未必支持。于是他苦思冥想,终于选择了休学。

  李瞳的心理热线开通后,打电话的人还挺多,最多时启用了三部电话。李瞳说:“打电话的人,有70%属于情感倾诉,因为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他(她)渴望有一个可以平等交流的人,跟他们说说内心情感的东西;有30%的人,会问到一些尖锐的问题——生理现象;还有的会问,现在处朋友,是爱情还是友情等等。”

  其实,社会也很关注青少年成长期所面临的问题,但现在这件事,让一个18岁的青少年来做,就发生了很大争议。各种专业和非专业的心理咨询热线,比如情感热线、倾诉热线、青春热线、妇女热线等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问题是现在这条热线的主持者是一个高中生,支持他的人就很少了。

  一条热线刚热起来,一条父母“线”却要被切断

  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性教育专家打电话给李瞳说:“这不是你干得了的事!这是一个社会性话题,对你来说,停下来是明智的选择。”对李瞳而言,在所有反对声中,他最在乎也最感到苦恼的是来自亲朋好友的反对。

  他说:“家里人的态度是最主要的,父母一致反对,认为做这事是不务正业。”在咨询电话正式开通前,因为要一点经济投入,他去跟父母要钱,父母一分也不给他。母亲还说:“如果你真要做,咱俩也没必要见面了,你以后就别再回家了……”

  就这样,李瞳父母在三番五次劝说无果的情况下,他们一气之下跑到郊区打工去了,至今没回来看过儿子。

  当李瞳来到央视《心理访谈》求助时,记者特意采访了他母亲,她对这件事的说法是:“我当然不支持他。我希望他和别的孩子一样进校园读书。说实话,这孩子从小就没让我生过气,而且学习一直很优秀。可这次他的决定让我很气愤。我要等着他拿到大学文凭再见他,不然坚决不与他见面。”

  现在李瞳困惑了:父母认为做这个事等于给自己挖了一个坑,非栽跟斗不可。顶着周围人的打击、父母的坚决反对及方方面面质疑的巨大压力。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他一边从事咨询热线,一边抽时间自习功课,准备高考,却明显感到了心力交瘁。他觉得,这样下去,明年上大学,肯定不会有充足的复习时间。但现在去想高考的事,很可能这热线就半途而废了。到底该如何权衡,他举棋不定……

  针对此案例,北京著名心理学家杨凤池教授说,我们不妨先说件别的事。现在环境污染很严重,整个地球的温室效应造成了气侯变暖。在此情况下,如果各个企业排放废气的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污染就会减轻,这是关系到全人类生存的重大任务。

  假如这时候出来一个十七八岁的中学生,他每天拿着自己购置的测试空气污染的仪器,到各个工厂的烟囱口去查排放量,去查每辆汽车排放的尾气……这肯定是值得全社会认可的一件好事。但是他的父母,学校的老师以及所有关心他和爱他的人,却都会劝他:你先好好学习,以后你考一个专门治理大气污染的专业,等到毕业后你去一个专门治理大气污染的部门工作,制定严格的检测办法,治理所有的企业。

  杨教授问:“这样的反对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李瞳说:“我觉得应该是合理的。”杨教授继续问:“那假如你父母的反对也属于这样的性质,你怎么想?”李瞳说:“我可能把它当成一个能仅仅参考的意见。”杨教授说:“如果这个反对的人与你有着血亲关系、对你倾注更多的爱,难道也不值得你重视?李瞳说自己从小到大,就养成了一种坚韧的性格,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就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专家支招:从“金字塔”预警心理结构

  在这条“性”热线背后,其实潜藏着连李瞳本人也没察觉的隐情。专家分析说,从李瞳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好孩子。他看到社会对性教育普及得不够,就有一种很强的社会意识,要把性知识普及到所有的同龄人。但这个重大责任对高中学业还没完成的他来说,又显得力不从心。他很清楚,要完成高中学业,还要考入理想的大学,将这么大的社会责任放在身上,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这是最浅表的一层。

  第二层,李瞳有一种很强的助人意识,他要帮助人,但他又对自己能否真正帮助人家感到困惑。第三层,办热线是为了帮助人,而如果不能帮助人的话,李瞳就觉得没什么意义。正如李瞳自己说的,我很投入地做这件事,但有时候又感到力不从心。他举了一对父母打电话的例子:他们说自己家的孩子有问题,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说完那母亲就哭了起来。

  李瞳感到这对父母对自己特别信任,而自己这方面的知识掌握得又不是太多,他说:“他们对我寄予这么大希望,我如果不能帮助他们的孩子,或者我说的东西他们不能接受,或者会对他们的孩子产生误导,我会很不安的。我感到了很大的压力,这压力分明来自于知识、经验和训练的不足。

  在访谈现场,李瞳接受了心理测试:在5张纸上分别写上18年来特别重要的5件事,然后把它按“金字塔”样式,由高到低排列起来。他写道:第一,开通了“性”心理咨询热线;第二,一直当学生干部;第三,去年出版第一部小说《我心灿烂》;第四,作文比赛全市第一名;第五,参加全市演讲比赛获一等奖。

  在李瞳把他认为最有成就感的5件事作了排序后,专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自己一开始并没有将开通心理热线列为第一件事。他在写完前4件事的时候,还没有列入这件事,经专家提醒后他忽然想起来,才把这件事放在第一位。这说明什么?其他事都很实在,很有现实成就感。比如演讲,自己写稿、朗诵,还有奖状;出版的作品印成实实在在的铅字,在市面上销售;作文全市第一也有奖状、证书;做班长一呼百应,有什么主意,只要一说大家都去干,很有现实感。

  那么,做热线对他来说也有很大的成就感,为什么就忽略了?对李瞳来说,也许是偶然忘记了。但很多事看起来偶然,其实任何偶然都包含着必然。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某些遗忘是有意义的。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理性和智慧,这内心深处的理性和智慧,跟我们脑子里经常想到的问题之间有一定距离。

  从李瞳列出的“金字塔”可以看出,他希望吸引别人的关注。做热线吸引众多眼球,也许让他闻名全国,这说明他是对成就感要求很高的人。按他这种性格,做热线给了他最大的成就感,可他又为何有许多矛盾与困惑呢?

  专家认为,他目前还找不到一个非常好的理由,来安慰自己因做热线而达到自己期望的成功,他帮助别人的那些东西,也没有自己所期望的那么多。正像他自己说的:“开始做热线的第一个动机是引人关注,但现在看来,关注这件事的反响显得特飘、特空。”

  专家支招说,李瞳是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在他的善举面前,我们没有权利指手画脚,只希望他对自己的状况冷静思考。要认真想想成功的基石在哪里?我为什么要引人关注?在继续学业和继续将热线进行下去的问题上,作一个认真的选择与安排。为了有足够时间学习,是否考虑有更好的办法做目前的事,比如有没有可能把热线移交给长春的团市委、计划生育委员会、健康教育所等部门,让他们去招募志愿者或训练志愿者去做,你自己好好学习。等你大学出来,再回到这里,把热线办得更好。

  最后,专家就李瞳个人的心理结构和个性特点,提了两条建议:第一,做一件事,有很多人反对时,一定要认真想想他们反对的道理,并不是反对的人越多,越说明你标新立异,越有个性。第二,当为计划的一件事努力奋斗时,在付诸实践前,一定要认真调研,多论证、多琢磨。专家希望李瞳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也使个人生活的各方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