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张了!现在,走在街上你可能会看到一些统一白底绿字的标牌,写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错,去年我市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招标的3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已经全部开放,老百姓以后看病又多了很多选择。那么,这些开在咱家门口的医院是个啥模样呢?
暗访三处 结果喜忧参半
近日,记者以患者身份走进了几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院,以感冒、鼻塞、流涕、咳嗽并伴有黄痰为症状向医生进行描述,得到的却是不满意的结果。
现象一:价格不便宜
记者走进老城区某卫生服务中心时已经是中午11点半,医生们大都聚在大厅聊天。看见记者进去并表示看内科,一位大夫站起来带记者往诊断室走,并没有要求我挂号。她边走边说:“快下班了,你说怎么回事吧。”等到进入诊断室,症状已经描述完毕,医生看了一下嗓子说有点红需要做血常规。结果出来后医生说没什么异常,之后就开起了药方——鲜竹沥、甘草片和头孢拉定胶囊。记者提出疑问:一是感冒了却没开感冒药,二是血常规没问题却开了两盒抗生素。医生只说你想要感冒药就再给你开点,没多作解释。此次就诊,血常规化验14元,药费15元,共花费29元。
随后,记者来到某大医院就诊,医生同样看了嗓子却没有要求做检查。“不用做血常规吗?”记者询问。“只是稍微有些红,不用做。”医生回答。诊断完毕医生开出的药方是康必得和双黄连口服液,并没有抗生素类药物。记者再次提醒是否需要开些头孢之类的抗生素,医生说:“根本没必要,嗓子要是化脓了再吃,抗生素一般不要随便吃。”最后还作了一些饮食上的嘱咐。这次就诊挂号费4元,药费13元,共花费17元。
释疑: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否需要挂号政府并没有硬性的规定。由于目前它们刚起步,在医疗价格上确实体现不出明显的实惠。
现象二:迟迟不上班
当日下午两点半,记者来到瀍河区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里冷冷清清,在走廊绕了一圈也没有看到一个科室开门。记者看到内科门口的椅子上坐着三四个中年妇女在聊天,便上前询问。她们说她们是来看病的患者,彼此都认识。由于内科的门上写着就诊时间是下午三点,记者便决定等上一会儿,可那几位妇女的一席话让记者打消了念头:“说是三点看病但不一定能等到,昨天我在这里等到五点多才看到医生过来。”
记者来到离其并不远的一家大医院,各个科室均有医生,但内科的候诊病人较多。记者问一对儿在候诊的年轻夫妇候诊了多久,男方很无奈地表示已经近一个小时了。“那怎么不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呢?那里看病比较快。”记者告诉他。但他表示自己不知道在哪。当记者问他平时有个感冒发烧到哪里看时,他很快回答:“自己吃点药扛扛就过去了,不值得跑医院。”
以前患者抱怨医院病人多、候诊时间长,看病比较浪费时间,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是记者看到的情形却令人失望,它难以体现出便捷、高效的优势。
释疑:上班时间原则上实行每天8小时工作制,但作为医疗机构必须24小时有医生值班,不应存在无人在岗的情况。
现象三:上演“空城计”
下午四时许,记者来到西工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敲了半天内科的门始终没人,其他科室也都大门紧锁,记者只在药房和输液室找到了两名医务人员,当记者表示要看病时,他们都说去旁边医院看。这时,记者才看到门口不远处就是承办这家卫生服务中心的医院,可能是由于离得近,医生便干脆在原址办公,卫生服务中心则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城”。
释疑:这种做法绝对是不允许的,医院和社区实际上属于分级医疗服务,这是服务理念还没有调整过来的表现。
官方声音 依然喜忧参半
从记者暗访的情况看,不难让人得出这样的体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布广、离家近、都是专业的医院医务人员、基本不用花费候诊时间,所以看个头疼脑热的小病确实是不错的选择,但目前由于开办的时间不长,从硬件设施到医务人员的理念都没有完全到位,很多老百姓也对其不甚了解,所以出现以上的尴尬也就不足为奇。
记者为帮助大家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真正意义,采访了市卫生局基层卫生科的赵科长。经过介绍,得知我市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现状是喜忧参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喜:从预防到康复“一条龙”
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变医院的间歇性服务为连续性服务,把从预防到康复的一系列问题全部包揽下来,即体现出它“六位一体”的全方位功能:
一是预防,即打预防针、传染病的防治、小孩打疫苗等现在都可以在这里解决;
二是医疗,就是指平时看病,尤其对于那些患有长期慢性病的患者会采取连续性服务;
三是保健,这包括妇女孕期保健、婴幼儿及儿童生长发育保健、老年人身体保健等;
四是康复,有些慢性疾病在医院治疗完后剩下的就是回家自行保养恢复的环节,社区卫生服务就会充当这样一个角色;
五是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社区内开展内容、人群各不相同的健康教育讲座,传播健康知识、树立健康意识;
六是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对如何生育健康的小孩、孕期保养、护理常识进行指导。
忧:暂时做不到“物美价廉”
到医院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无论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倡导建立完善的社区医疗体系,从而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缓解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医院的就诊压力。然而,我市由于刚刚起步,虽然在服务内容上可以尽量做到全方位服务,但在人们最关心的医疗价格上,暂时还体现不出明显的实惠。
首先,现在所有营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已经纳入医疗保险,但是从住院病人的报销比例上来讲并没有优惠。卫生部门期望的目标是在社区的报销比例应比在医院比例高,很多城市也实现了这一点,比如在大医院报销比例为60%,在社区则为80%,从而增加了患者对社区医院的认可。但是,这需要医保部门的支持,我市目前还没有这种优惠。
其次,政府补贴有限,今年在预算上政府会拿出每人5元的补贴款,用于社区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而在有些大城市补贴达到20元~30元,这就使目前社区的公共卫生服务主要侧重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款项也主要用于他们的预防保健、慢性病管理、健康知识普及等。